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09/4/20 16:59

天津移动成功试验HSPA MX技术

C114中国通信网  

结果表明,采用HSPA MX倍速技术后,实测HSPA的吞吐量提高到了1.90~2.16倍,达到理论速率的1.6倍左右,提升了HSPA资源效率,增加了用户的上网体验。

目前,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3期工程已全面启动,据了解,在TD-SCDMA网络3期规划的城市中,部分城市TD-SCDMA网络将会采用HSPA MX倍速技术,以此提升用户的上网速率,而在近期天津移动关于TD-SCDMA网络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HSPA MX倍速技术也被考虑其中。

可以看到,TD-SCDMA网络除了视频通话功能,高速的数据业务称得上其吸引用户的亮点业务。移动用户对于视频、下载、游戏类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日益强烈,NTT docomo的统计表明,69.7%的3G业务量来自于室内环境。因此,有效降低数据业务的单位成本,提升网络系统,尤其室内环境的数据吞吐量将成为数据业务发展的关键。

HSPA MX倍速技术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它基于空分复用技术的基础,通过智能天线和室内小区多通道间的楼层隔离来实现码道复用,由此提升小区系统数据的吞吐量。为了验证HSPA MX倍速技术其理论吞吐量的提升值,在2008年8月27日~9月8日期间,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受中国移动集团委托对城区内的两个试验点分别进行了外场测试(如表1所示)。

“HSPA MX倍速技术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提升值基本相同,达到了我们的预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HSPA MX倍速技术后,实测的HSPA的吞吐量提高到1.90~2.16倍,达到理论速率的1.6倍左右,大大提升了HSPA资源效率。此次测试也验证了HSPA MX倍速技术的优异性能。在不修改标准、不改变网络结构,不增加NodeB硬件成本,不增加UE接收复杂度和成本的条件下,HSPA MX倍速技术第一次把空间隔离增益转换成小区吞吐量增益,成倍地提高了HSDPA小区吞吐量。”天津移动计划部的刘岩如此表示。

测试仅对室内环境

刘岩告诉记者:“在室内环境中,面对HSPA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多,使用HSPA MX倍速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吞吐量,提升用户的冲浪体验。”

据了解,此次天津移动进行HSPA MX倍速技术的测试,由于考虑到室外环境中无线信号状况比较复杂,有可能存在信号干扰或衍射,因此测试活动仅在室内环境中进行。为了测试HSPA MX倍速技术在不同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测试地点分别设在了9层砖混结构的速8酒店(如图1所示)和53层钢混结构的信达广场写字楼内(如图2所示)。“通过研究建筑的室内空间,合理地设置通道分布,HSPA MX倍速技术能够提高系统性能,使系统的吞吐量成倍提高。”刘岩如此表示。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隔离度是我们强调的重要环节。”刘岩表示,“而使用HSPA MX倍速技术的另一先决条件是用户需要处在HSPA网络的同一小区内。”

经过测试,速8酒店这种小高层的砖混建筑,其楼层之间的隔离度相对较差。分析6/7楼相邻楼层的空分效果,我们可以发现,在UE间隔离度处在临界点时,HSPA MX倍速技术会表现出一定的概率性,但小区总平均吞吐量依然得到提高。在测试结果中,UE的速率由原来的400Kbit/s提高到500~600Kbit/s,小区的总吞吐量也可达到1.1M~1.2M。这就表明即使不完全满足隔离度的情况下,UE也会以一定概率应用HSPA MX倍速技术,小区吞吐量也会得到提升。

应用无需硬件改动

相对于硬件扩容的难度和成本,HSPA MX倍速技术显然轻松得多,仅需要软件升级,用户终端、硬件设备及网络规划都无需改变。

刘岩告诉记者,在网络规划方面,考虑到HSPA MX倍速技术是应用于同一小区的HSPA用户,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减少工程规划和数据制作的难度,网络规划中也可适当减少室内覆盖的分区数量。“如果小区话务流量相对稳定,在单小区中开启HSPA MX倍速功能,可以较好地提升用户的上网速率,同时降低工程规划难度和网络硬件成本。”

另外,在此次测试中,HSPA MX倍速技术的引入使得数据流量翻番,因此BBU系统需要更多的处理能力,其负荷也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根据理论分析,每增加850Kbit/s左右的数据处理需求,处理器的负荷就会增加3%左右。在最终的实测数据中,采用HSPA MX倍速技术的两个测试场景的系统平均开销分别提升了2.87%和2.59%,说明了HSPA MX倍速技术的实际应用结果符合其理论推导。

图1 HSPA MX倍速技术测试地点1:砖混结构的速8酒店

图2 HSPA MX倍速技术测试地点2:钢混结构的信达广场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