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08/10/27 08:59
TD-SCDMA万亿通信市场大变局
0
0

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环节,高技术产业化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努力推动的一项核心工作。如果把规模、质量、效益、核心竞争力看作描绘中国产业前景的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化则是“关键词中的关键词”,它不仅将深刻影响中国崛起的进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我们立于世界之林的荣耀感。

以TD-SCDMA为代表的中国通信产业自主创新之路,是高技术产业化1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元的中国通信产业正进行一场技术和市场的深刻变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的发展体现了我国通信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其经验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可堪借鉴。

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王建宙称,推进TD-SCDMA产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至为关键的是,完整的TD产业链已经形成,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中国普天等一批TD设备制造商各擅所长,竞争能力与日俱增。

8月8日晚,北京鸟巢,在3个多小时的奥运开幕式过程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经受了一场实战考验。

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统计,当时北京有近7000名用户使用TD-SCDMA网络,超过1/8的用户使用了视频通话,在上海、天津、青岛、秦皇岛等其他6个已建成TD-SCDMA试验网的奥运城市,TD都有优良的表现。

“我们一定会按照当时对奥委会的承诺,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即3G标准)”。一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许勤司长语气坚决的承诺,已在奥运会期间兑现。据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截至8月24日,TD-SCDMA已有了17.5万名用户。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二期招标活动。TD-SCDMA产业链中系统、网络、芯片、终端等设备制造商也铆足了劲,准备迎接全国性试商用试验的到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綦成元巡视员告诉《中国投资》:“TD-SCDMA的发展,极大增强了我们自主创新的信心,也使中国信息产业在宏观引导和统筹培育产业链等多方面积累了经验”。

历经10年磨难的TD-SCDMA,做好准备参与激烈的市场角逐了吗?在中国通信产业,一场市场和技术的深刻变局已经开始,未来切分巨大的市场蛋糕,TD-SCDMA将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标准背后,是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超过6亿的移动电话用户,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即3G概念已不遥远。我国将在电信改革重组完成后发放3G牌照。进入3G时代,视频通话、手机宽带上网、手机支付购物等均十分便捷。

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 是全球3G主流国际标准之一。1998年,TD-SCDMA由大唐电信集团代表我国提出,并在2000年被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采纳,成为3G国际标准。这是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历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体系的国际标准,填补了中国百年电信史的空白。

綦成元巡视员对此高度评价:“TD-SCDMA是我国首次在通信产业关键领域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改变了国内和国际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当时身兼中国3G无线传输技术评估协调组组长。她回忆说,“当我们接到国际电信联盟发出的3G技术标准的征集函时,曾经讨论过中国要不要做的问题。搞移动通信标准,成本非常高,难度非常大。而当时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经验是一片空白,企业在移动通信标准上也没有任何经验,我们能够依靠自己做成么?但我们最终没有放弃,毕竟每一个标准背后,都是一个国家的利益。中国发展移动通信事业不能永远靠国外的技术,总得有个第一次。如果能够拥有自有标准并培育出新的网络和市场,对改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落后状况、提高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1998年到2001年,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TD-SCDMA的全部技术方案被3GPP(即3G标准化伙伴项目)正式接纳。

“然而当时,国际通信界看好的是WCDMACDMA2000等其他3G技术。由于中国在模拟通信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中没有任何表现,中国提出的3G标准并不被看好。一些国外专家认为即使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中国人也拿不出产品来”,据大唐电信集团原总裁周寰回忆,“当时大唐也敏锐地看到,一个标准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国际标准组织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必须得到相关产品的支持、得到用户与市场的认同和使用,否则就空为标准、毫无意义”。

面对国内孱弱的移动通信产业基础,TD-SCDMA产业化发展是一条比提出标准更为艰辛曲折的道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