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六月九日晚八时十五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载着“中星9号”直播卫星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从此进入电视卫星直播的时代。然而中国的直播卫星发展命运多舛,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直播卫星的试验。2006年10月29日,令人瞩目的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鑫诺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升空,不幸的是卫星在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致使太阳能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卫星无法提供服务。因此,一直以来,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直播卫星就成为我们日夜期盼的梦想。为了迎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费尽心血,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酝酿出这一巨大的跨越,中国直播卫星产业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期盼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利用卫星进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就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关注。我国自1985年从“租星过渡”开始利用国际卫星传送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时的广播电视覆盖不足65%,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广播电视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5.4%,96.6%。卫星电视技术为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促进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0年9月,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主持会议,研究广播电视的直播卫星工程项目问题。会议认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项目是一个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文明建设,推动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高新技术工程项目,是广播电视行业、航天卫星产业和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的一次机遇,也是抢占空间卫星轨道资源的有力措施。会议决定以广电总局为主,组织各有关单位尽快拿出《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起草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通过了广播卫星规划,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了62ºE,92.2ºE,122ºE(港澳专用)和134ºE共4个轨位,8个下行波束,9个上行波束和96个模拟频道的规划资源,其中3个轨位的6个区域性椭圆(复合)波束覆盖全国。
2006年10月29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鑫诺二号,因卫星在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无法提供服务。
2006年12月25日,中国直播卫星公司正式成立。
2008年6月9号,直播卫星——中星九号成功发射,并于7月中旬园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交付使用,投入运营。
“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的成功发射,圆了几代人多年的梦。
“中星9号”开启卫星直播新时代
为推动中国直播卫星事业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广播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综合考虑了卫星直播的管理需求、运行维护需求、业务需求和民族产业发展,制作了面向我国卫星直播应用的专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体制ABS-S(AdvancedBroadcastingSystem-Satellite)。ABS-S标准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传输标准,在性能上与代表卫星通信领域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DVB-S2相当,部分性能指标更优,而复杂度远低于DVB-S2,更适应我国卫星直播系统开展和相关企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中星9号”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ABS-S技术体制。卫星能够提供150至200套标准清晰、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全国98%以上的居民只需使用45厘米左右的小口径天线、专用高频头和直播卫星专用机顶盒即可直接接收电视信号。对于我国地形复杂,人口众多而又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特点来说,利用“中星9号”传输广播电视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并且可以实现节目有偿收视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先进的手段。
此外,比起IPTV、数字电视动辄上亿的网络改造投资来说,“中星9号”直播卫星的制造及发射费用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每年的卫星保险以及运营费用在7000万左右。
目前,直播卫星的运营分为空间段与地面段两部分,分别由中国直播卫星公司和广电总局负责。空间段负责中星9号22个转发器的租用,地面段则负责提供节目及EPG、数据广播服务。从模式上而言,空间段属于B2B业务,而地面段则属B2C,直接面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直播星转播现在所有的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节目,作为公益性频道,通过收取转播费来维持直播星的基本运转。对受众用户来说,不用交纳服务费用即可免费收看40多套数字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