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专访
`
2025/9/2 10:18
中信科移动孙韶辉:全产业链贯通+全栈自主可控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能力底座
0
0

手机厂商竞相将"卫星直连"功能作为核心卖点,当偏远山区的用户通过卫星信号拨通紧急电话,当远洋货轮借助卫星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卫星互联网正以"空天地一体化"的全新形态,重塑人类连接世界的方式。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而中国企业正加速在这一领域布局与突破。近日,中信科移动首席科学家孙韶辉博士接受C114专访,围绕卫星互联网发展现状、核心挑战、竞争格局与未来方向等话题,深度解析行业变革与突围路径。

加速跃迁:从"起步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

全球卫星互联网正站在"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节点上。孙韶辉博士指出,卫星互联网目前整体处于从概念验证与初步商用向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扩展的过渡期,但距离"完全成熟"的全球覆盖和经济性尚有距离。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巨型星座"建设加速推进。海外,以Starlink、OneWeb等为代表的企业,已实现千星级组网;国内,中国星网、垣信等也在加快构建自主卫星互联网系统。同时,商业用户数量增长快,终端用户规模已达百万量级;行业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从偏远地区接入、交通运输、应急通信,逐步向物联网、国防等多元垂直行业渗透。

孙韶辉认为,这场产业跃迁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技术、市场、政策、全球治理的多重共振。可复用火箭、批量化卫星生产等技术革新降低了成本;全球偏远地区的宽带刚需与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带宽需求构成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而国家战略推动(如我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与科技巨头的资本投入,则为行业注入了加速剂。此外,空间主权、频谱分配、网络安全等国际博弈也促进行业快速演进。

破局之路:直面大规模普及难题与全球竞争

尽管前景广阔,卫星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仍面临多重"拦路虎"。在孙韶辉看来,当前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难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首先是标准与生态的统一。目前,全球卫星互联网在网络协议、频谱规划、终端接口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企业和国家独立推进导致终端与网络不兼容,产业链难以集聚规模效应,进而影响设备普及率和成本下降速度。

其次,卫星网络的规模部署能力与容量瓶颈同样不容忽视。建设高密度、低轨大星座需要巨额投资与复杂管理,卫星发射和在轨维护仍存在挑战。网络容量与性能有限:而当前卫星链路的可用带宽、并发连接数量尚难与地面网络媲美,影响实际用户体验。

第三,终端能力瓶颈也是关键。受限于手机天线尺寸与功率,致使直连卫星时信道损耗大,传输速率和稳定性都受影响,实现地面如4G/5G般的体验面临较大技术挑战。此外,还有运营模式与用户成本问题,服务资费偏高、运营模式不成熟,也让卫星互联网的"普惠性"面临考验。

"这些环节需要技术持续突破、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驱动。"孙韶辉指出。

在竞争格局上,卫星互联网市场呈现出与传统通信行业不同的特征。孙韶辉分析,这一领域的竞争具有"技术与资本双高壁垒"--涉及火箭发射、星座部署等航天核心能力,百亿美元级投资成为常态;同时,频谱资源、空间轨道位等全球性稀缺资源的争夺,让国际政策协调压力远大于地面通信的"分区经营"模式。

中信科移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能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据孙韶辉介绍,中信科移动早在2018年就进入卫星互联网领域。

孙韶辉表示,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中信科移动践行"5G体制兼容、6G系统融合"技术发展路线,以"标准牵引技术,以技术驱动产品,以产品定义场景"为核心逻辑,战略定位是成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能力底座的核心构建者"。

具体来看,其业务布局已形成三大板块:标准与技术层面,作为3GPP NTN(非地面网络)工作组核心成员,中信科移动牵头立项21项国际标准,占比超30%;产品与解决方案层面,实现全产业链贯通与全栈自主可控能力,拥有丰富的卫星互联网产品序列,具备星载基站、星载相控阵天线、地面信关站、专用终端、核心网、网管以及测试仪表等系列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推动技术落地与规模效应,全面支撑客户卫星网络系统建设。

"中信科移动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5G/6G网络深度融合,率先探索'空-天-地'多网协同的全场景通信模式。这不仅满足了城市高容量通信,也解决了偏远、特殊和应急场景的联接难题,赋予公司全方位服务能力。"孙韶辉表示,这正是中信科移动的差异化竞争力所在。

除了网络端的核心能力构建,中信科移动也不断推动卫星宽带终端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提出了"测试级引领、消费级突破、行业级深耕"的终端产品战略,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信科移动针对卫星互联网消费级终端实现Ka/Ku多频段兼容,性能等核心指标逼近国际先进水平,已批量应用于多家星座运营商;而且还积极推进行业级终端产品的应用落地,加速开拓行业市场。

面向未来,中信科移动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技术上,持续突破高容量星载基站和超大规模相控阵、星间激光通信等核心技术,强化底层芯片自主可控能力;市场上,深耕应急通信、智慧农业等行业场景,推动普惠卫星宽带覆盖偏远地区,并拓展"一带一路"海外市场;产业合作上,共建天地一体化联盟与开放实验室,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助力卫星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中国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