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人工智能
2025/3/12 11:29

机器人渗透养老行业 亟需完善情感性技术

通信信息报  张苏慧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标准编号为 IEC 63310,标题为《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一标准旨在为养老机器人的设计、生产、测试及认证提供统一规范,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数字赋能养老,机器人来帮忙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

面对这样的现状,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无疑为改善老年群体生活品质带来了新的契机。它的出现,意义远不止于表面,而是在多个维度深刻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有尊严的独立居家高质量生活。

目前,业内开发出的养老机器人主要有以下几类:陪伴类机器人、护理类机器人、健康监测类机器人。

机器人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这些养老机器人展现出多样化的实用功能,其应用场景广泛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就拿“住”这一方面来说,有多功能翻身旋转床这类实用产品。它具有抬腿、升降、旋转等功能,对于失能卧床老人而言,能切实帮助他们实现“翻身”动作,大大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舒适度,也减轻了护理负担。

而在“行”以及日常护理和家务方面,移动双臂护理机器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力觉、视觉、触觉等多源生理信息,精准识别失能老人的意图,并且感知护理过程中的舒适度。凭借这些能力,它不仅能够辅助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还可以承担起日常扫地、拖地、整理归纳等家务工作。

综上所述,养老机器人以其丰富的功能和卓越的性能,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为他们开启了一个更加便捷、舒适、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新篇章。

养老机器人面临情感局限

当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机器人在某些功能性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情感理解与交互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它们大多只能进行简单、机械的语言对话,仅仅停留在对文字指令的识别和回应层面。对于人类丰富多样且细腻入微的情感信号,几乎无法准确理解和做出恰当回应。

这一系列的局限性,使得机器人在与老人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始终难以跨越那道无形的情感屏障,建立起真正深入、有效的情感连接。即便机器人能够按时完成诸如提醒吃药、协助活动等任务,但在老人心中,它们始终只是冰冷的机器,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那种充满温度的情感互动。

由此可见,要想让养老机器人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慰藉,攻克情感理解与交互这一技术难关迫在眉睫。否则,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始终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老年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使得机器人在与老人的沟通交流中,难以建立起真正深入、有效的情感连接,无法满足老人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