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在10日举办的"网络弹性"平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深度交流探讨6G网络弹性、6G内生安全等技术趋势,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与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为构建6G原生弹性网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发展建议。
网络弹性是实现6G愿景的关键质量属性
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邬江兴指出,目前6G存在两大核心技术挑战:一是实现6G的"天空地、存算通感智、人机物网、安全可信"多元深度融合愿景的弹性网络是否存在?二是这一愿景网络如何实现,基础设施统一性与应用网络多样性矛盾能否解决?对此,邬院士提出"超融合网络架构(Super-converged Network Architecture,SoNA)"的总体构想,必须探索应用网络与支撑环境相分离的新发展模式。
邬院士进一步给出了多样化网络体制和统一基础设施矛盾的解决之道--多模态智能网络环境发展范式(Polymorphic Intelligence Network Environment paradigm,PINE/PNE)。以PNE发展范式为指导思想,以基于云化设施的多体制网络、基于AI的生成式应用网络模态、基于构造决定的内生安全网络弹性、云原生平台与PNE深度融合为四梁八柱,实现天空地、人机物网、存感通算、智能安全可信等一体化、可定制化服务。邬院士强调,通过"云化网络设施+光传输网络+多样化接入网+生成式网络工具"部署的云化6G网络,就是满足6G愿景的弹性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江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主任卢丹表示,6G安全技术是保障6G网络弹性的重要支撑,设备安全保障是6G网络弹性的基础性能力,同时6G网络弹性机制也将有助于提升设备安全。
卢丹强调,要前瞻谋划内生、弹性、智能的6G网络安全体系,加强构建具有全球共识的统一、科学、客观、可验证的设备安全标准,以及面向6G网络典型场景的6G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评体系。同时,卢丹还建议,依托国家专项,启动6G内生安全及终端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研发,前瞻布局数据隐私保护、身份认证等原子化、积木式的融合安全设备研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主任 卢丹
基于智能安全内生,构建网络弹性架构
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李安民表示,6G高质量发展需要智能安全的弹性网络,通过智能、安全基因的注入,实现6G网络弹性定制和快速重构。一方面,安全内生于架构能够增强网络韧性;另一方面,智能内生于网络架构、网元及软件能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形成"威胁自感知-策略自生成-能力自控制-防御自执行"的弹性闭环。
李安民介绍了内生智能助力构建弹性网络的实践情况,中国电信基于"主动免疫、健壮可信、自适弹性"三大核心特征的内生安全理念,构建了"智能+内生"的安全体系架构,将安全内生于网元软件、网络、边缘和终端,成效显著。
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 李安民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南国顺通过团队的具体研究案例展示了大语言模型赋能6G安全的优势,包括天地一体化威胁研判、安全能力智能编排、智能融合空口安全等。针对大语言模型处理多模态数据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时空特征提取方法,实现多任务推理增强和分布式训练加速;针对6G系统性安全风险,提出大模型驱动的自演进立体协同内生安全架构,实现立体协同防御功能。
南国顺特别指出,大小模型协同是未来的一个趋势,6G时代需要建立"大脑+小脑"的协同机制,构建大模型驱动智能内生的安全新范式。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南国顺
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经理杜海涛指出6G面临的攻击方式更多、攻击强度更高、攻击智能化更强,防护更加困难,因此6G安全技术需要更全面、更灵活。
杜海涛阐述了6G安全标准化进展和6G安全架构的设计思路,以"至简高效"为原则,以内生安全为手段,通过网元内置安全、流程内嵌安全、网络架构内驱安全,构造6G网络"点-线-面"安全防护体系,实现以安护网、以网强安、网安一体。杜海涛强调,必须融合"信任+安全"理念,设计6G可信内生安全架构,构建主动、智能、弹性、高效的安全体系。
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经理 杜海涛
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部总监徐雷表示,面向6G的弹性安全架构和服务是网络演进的必选项,新理念、新架构、新技术将使能6G弹性安全架构和服务。中国联通以全网安全能力原子服务机制、自适应智能安全编排技术为核心,提出了涵盖"基础资源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管理及服务层"的三层6G网络弹性安全架构。
徐雷表示,6G网络应当通过弹性自治的安全架构提升网络韧性与容灾能力;其次,需加紧推进弹性安全架构及安全能力编排等关键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促进6G弹性内生安全达成业内共识。
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部总监 徐雷
6G星辰青年科学家候选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曹进从3GPP标准化演进的角度,分析了AI是如何真正融入网络的,包括AI引入网络后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网络架构是如何增强和演进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
曹进指出标准通过增强6G网元及引入ASAF(AI/ML Security Audit Function)新网元构建AI内生安全框架,通过架构增强和流程设计,解决AI在全生命周期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为6G网络原生安全能力奠定基础。
6G星辰青年科学家候选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曹进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兴通讯无线通信预研首席专家谢峰、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徐晖、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乔思远等专家分别就网络弹性、6G与AI结合、内生安全根技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谢峰认为智能和安全是一体两面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内生安全根技术除了需要网络空间中智能体的安全大脑,还需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联动安全防护。在徐晖看来,安全能力的可编排是未来保证网络弹性的重要手段,6G内生安全能力是能够根据场景和业务需求自适应地修改或者编排,并且会更加细粒度。乔思远指出,6G建设网络弹性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从内部加强适应性免疫能力,二是在外部增强应对攻击、快速恢复的能力。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加强内生安全根技术的研究,制造商和开发商要在内生安全根技术的设计之初就同步规划如何内嵌和运行根技术。
"网络弹性"平行会议的成功举办,为6G网络弹性和内生安全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需求驱动和技术方向,将加强6G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促进6G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全球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