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广电网
2014/4/8 09:20

宋健: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趋势是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

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方珍

摘要:本文内容摘自清华大学教授宋健在第八届数字电视中国峰会上的一次演讲。宋健教授从“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规划;国外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现状;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探讨了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情况。

一、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规划

201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地面数字电视推进实行3步走战略:

宋健: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趋势是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

1、2013-2015年,在全国县级(含)以上城镇以高、标清方式播出地面数字电视,播出CCTV1、7和本省第一套、本地第一套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并逐步优化省会城市以及地市和县的覆盖网络

2015年起,当全国地级(含)以上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同播节目的人口覆盖率达到模拟电视的覆盖水平且地面数字电视终端基本普及后,逐步停播地面数字电视服务区内的模拟电视发射。

2、2018年底,全国地级(含)以上城市地面数字电视完成数字化过渡。全国县级(含)以上城镇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本地第一套地面数字电视同播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模拟电视的水平且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基本普及后,逐步停播模拟电视。

3、2020年底,全面完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当全国CCTV1、7和本省第一套、本地第一套地面数字电视同播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模拟电视的水平且地面数字终端基本普及后,全面关闭地面模拟电视信号,完成地面数字电视数字化过渡。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中央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技术平台、统一运行管理的要求。

二、国外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从美国1995年发布ATSC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以来,先后产生了欧洲的DVB系列标准、日本的ISDB标准和中国的DTMB标准。

目前,国际上约有80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应用,部分国家已经关停了模拟信号。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发达国家。

美国:最早提出数字电视广播制式,1998年进行数字广播。2009年6月,美国宣布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并关闭原有的1700个模拟大功率发射台。另外,除美国外,有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8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了ATSC标准作为本国或地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制式。

英国:采用欧洲DVB-T标准,于1998年正式播出。2010年关闭全国模拟信号。在免费电视基础提供付费业务。截止到2011年6月,地面数字电视已覆盖了英国85%的人口,其提供的免费地面数字电视FreeView提供了50个标清数字频道、25套广播数字频道和4个高清频道。

德国:基于DVB-T标准,推出HbbTV的混合电视服务。该技术可以增强和互动的电视业务提供信令、传输和呈现机制。基于HBB的相关应用同时针对广播和互联网领域而设计,并可以在同时具有广播和互联网混合连接的终端上运行。

日本:在欧洲COFDM 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段OFDM 技术,1998年推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ISDB—T 。该标准于2001年正式成为ITU的第三个数字电视传输国际标准。2012年,日本已正式关停了其国内的模拟电视信号,成为亚洲第一个完成广播电视模数转换的国家。

三、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1995年,国家批准组建了HDTV总体组,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产业研究开发项目——“HDTV功能样机系统研究开发212程”参与的主要单位有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

1996年由总体组承担,研究海外HDTV的发展情况,提出并研制了基于单载波技术的ADTB-T传输方案和基于多载波技术的BDB—T传输方案。

1999年国庆,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领导下,中央电视台、HDTV总体组、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数字电视产业联盟等单位成功完成了国庆50周年庆典高清电视实况转播试验。

2000年初,清华大学提出了“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传输方案和DMB-T传输协议。

经过漫长的评估、测试阶段,2006年8月,国标委最终发布了基于单载波和多载波技术融合方案的标准,GB 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国家强制标准。

四、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海外推广

香港:作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推广使用最成功的地区,值得内地行业借鉴。除去免费公共服务方式,还包括各种付费电视方式,发展了约173万用户,其中无线经营的翡翠台,启播至今一直处于收视领导地位,是香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电讯管理局决定通过建成29个单频网站,将人口覆盖率提升到99%,预计2015年正式实现模拟停播。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在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努力下,DTMB于2011年正式成为ITU第四个国际标准。

目前已在老挝、柬埔寨、古巴、斯里兰卡、科摩罗等国家或地区播出,计划采用的则包括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吉布提、布隆迪、东帝汶等国家。

五、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应用

从2008年1 月1 日,DTMB在北京进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HDTV 业务和SDTV 业务的试验播出开始。经过六年的发展,内地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已形成三种格局:

第一、由原广电总局牵头,无线局负责具体实施,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天津、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以及深圳和广州等城市进行了中央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工程,并向300个地级市进行延伸建设。

该项目完成了全国337个城市以及10个县的中央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站点建设,同时,在石家庄、太原、长春、兰州、南昌等5个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中采用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AVS信源编码标准实验;2010年,配合总局直播星项目,在宁夏、内蒙古等省份与直播星开展了“户户通”双模播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发展了约600万双模用户。

第二、在发改委的支持下,重庆、深圳、江苏、宁夏、云南等省市进行了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示范网建设。

第三、由部分省广电牵头或筹集资金,开展了一些地面数字电视试验网的建设,如四川、青海省等。

除总局主导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采用了全免费公益服务运行外,其它省份均采用公共服务+部分收费等形式,还有部分省市开展了移动公交、户外大屏等业务。

六、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瓶颈”

政策因素:国家支持的政策不明朗,一是节目政策,哪些节目可以播出,是不是只能播本地节目等;二是定位,地面数字电视新的定位是在城市中以“有线为主,地面为辅”,农村以“卫星为主,地面为辅”。仅仅作为有线和卫星的延伸,也限制了其发展;三是运作策略,以公共服务为主体,但是否可以进行部分收费运营还未可知。

市场因素:通信、无线宽带网络飞速发展,地面数字电视传统应用模式单一化,单向广播方式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交流媒介的多样性降低了地面数字电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七、发展思路与建议

中国超过13亿人口,3.78亿户家庭,有线电视用户只有1.6亿户,还有超过2亿户,尤其是农村地区是不能接收有线电视的,地面数字电视仍然是这部分人群收看广播电视的主要手段之一。

据专业咨询机构预测, 2011年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终端数量将接近3千万台,2015年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端数量将超过1亿台,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面数字电视实际的发展与预测的还有很大差距。

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数字电视接收机的普及时间表,即到2015年1月1日起,境内市场销售的所有尺寸电视机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之前库存产品销售时应配送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

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对DTMB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1、在政策指导层面

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地面数字电视涉及全国无线频率规划,以及可组单频网的技术特点,应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利用UHF这一优质频率资源,为广电行业优化频率配置、适应三网融合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战略性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地面数字电视应与直播卫星共同发展;研究公共服务体系下,地面数字电视业务指导意见和节目传输政策,指导全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

技术发展方向不应仅仅考虑某个技术环节技术性能的提升,应综合考虑体系结构、信号处理、网络融合、终端互动等各方面因素。同时考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相互支撑,以满足社会、广播者、消费者对电视的各种需求。

2、在网络覆盖层面

充分利用总局在中央节目农村覆盖工作中所完善和改造的3千多个发射台站的基础设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建设时间和降低建设复杂度。

根据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地形地貌,建筑形态等因素,建设不同规模、不同功率等级的发射台站,在提升中央电视节目收视质量的同时,达到与模拟地面电视同等的覆盖水平,逐步完成地面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全面转换。

在有线电视通达区域实现基本覆盖,确保地面数字电视应急广播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城郊及乡镇等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地方,采用相对合理的覆盖网络结构,实现优质覆盖,确保用户接收质量和应急广播效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向用户提供多元化、多形式的内容。在各项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无线广播电视这一最原始的传输方式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