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25/10/16 16:59
中国移动携手生态伙伴共绘数字经济新蓝图——从“云空间+AI”到“智能体”,再到“数盾”可信流通
0
0

10月10日至12日,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以“碳硅共生 合创AI+时代”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新趋势,吸引了众多产业领军企业与技术创新者的参与。作为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排头兵、移动互联网产品创新主力军,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连续发布多项战略合作与产品成果——中国移动云盘携手新浪微博发布“云空间+AI”生态计划,“灵犀消息智能体”生态合作计划正式亮相,“梧桐数盾”可信数据流通解决方案同步登场,充分展现了中国移动在智能服务、生态协同与数据治理领域的系统布局。

一、云空间+ AI破局存储边界:社交与智能融合,开启内容生态新循环

长期以来,云存储行业面临“功能单一化”与“场景碎片化”的双重瓶颈 —— 多数产品仍停留在“数字仓库”阶段,难以与用户高频的内容创作、社交分享场景深度耦合。此次中国移动云盘与新浪微博的“云空间 + AI”合作探索,恰恰瞄准这一痛点, 共同推动云存储从“数字保险箱”向“智能中枢”的功能转型

从行业价值看,这一合作的核心突破在于两点:其一,激活了云存储的“AI 生产力”。用户无需跳转多平台,即可在微博场景内完成 AI 修图、文档解析、内容生成等操作,将云盘从“数据存放地”升级为“智能生态平台”,这与中国移动将云盘定位为“第四项基础服务”的战略逻辑高度契合;其二,补齐了社交平台的“智能服务短板”。新浪微博凭借近 6 亿月活与庞大的内容生态,为云盘 AI 能力提供了规模化落地场景,而云盘的智能备份、AI创作辅助等,又反哺社交平台提升用户留存与内容质量。

这种“平台能力互补 + 生态协同共建”的模式,或将成为云存储行业的新趋势。未来随着AI创作辅助、个性化推荐等功能的落地,“云空间 + AI”有望从“单一合作”走向“开放生态”,吸引更多内容平台、工具类应用加入,推动整个行业构建智能存储与内容生态的新联盟。

二、灵犀消息智能体重构5G 消息价值:从“信息服务“智能交互”升级

5G 消息业务自上线以来,虽凭借“无需下载、即开即用”的优势实现用户规模突破(当前用户超 1.9 亿户,年消息发送量超 500 亿条),但还是存在“交互不智能”、“服务场景零散”的困境。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此次发布的“灵犀消息智能体”生态合作计划,正是通过“智能助理 + 生态基座”的双重定位,为 5G消息行业发展找到破局方向。

灵犀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场景聚合”与“能力开放”:对用户而言,它将出行、生活、政务等 11 个核心场景的服务整合至消息界面,实现“服务随需而至”的无缝体验,目前已联合支付宝、高德、携程等头部品牌,服务超 600 万用户;对合作伙伴而言,中国移动推出的“引服务、送服务、聚服务”三重赋能体系,既解决了服务接入的技术门槛,又通过订阅号通道提供精准触达能力,更以“智能体调度广场”实现持续引流与曝光。

值得关注的是,灵犀智能体在未来还将重点拓展生活服务、内容娱乐与效率办公三大领域,随着生态伙伴的持续加入,灵犀消息智能体有望从 5G消息“通信通道”升级为新一代“智能交互服务平台”,构建出多方共赢的5G消息新生态。

三、梧桐数盾破解数据流通痛点:构建数据流通的信任基石

当前数据要素市场正面临“数据融合不足、权属不清、安全合规难”的三重挑战:多源数据分散,跨域融合存在信任壁垒;数据权属界定模糊,导致“不敢流通、不愿流通”;安全合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模式难以平衡“安全”与“效率”。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发布的“梧桐数盾”可信数据流通解决方案,正是以通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打造国有运营商特色的可信数据空间。

从技术优势上看,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联合徐宗本院士团队琶洲实验室(黄埔)组建数据要素与智能体联合实验室,依托移动号卡实名制为数据要素安全流通奠定的坚实基础,开展数据可信计算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号卡可信认证+数据可信计算”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起“身份可信、授权可信、通道可信”的底层支撑;通过国密算法与轻量级安全芯片,实现“人人有证书、人人有密钥”,保障数据授权可溯源,保护用户隐私不泄露。

从行业应用上看,梧桐数盾已在两大关键场景展现价值: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它打通企业多源数据与银行的流通通道,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数据确权难、融资效率低”的问题;在城市数据空间建设中,它实现医疗、政务等公共数据的合规流通与监管,推动数据确权与使用的良性循环。

这种“技术 + 场景”的落地模式,不仅为数据要素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更彰显了通信运营商在数据治理中的“基础设施价值”,从而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语:从智能内容到数据要素,中国移动的“生态纵深”布局

从云盘的智能内容生态,到灵犀的智能通信生态,再到梧桐数盾的数据要素生态,中国移动正形成覆盖数据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的体系化创新路径。这三项发布既是对AI与数据技术融合趋势的深度回应,也是对未来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让每一份数据、每一次交互、每一条消息,都在可信、智能、协同的生态中焕发新价值。

C114中国通信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的文章皆属C114版权所有,除与C114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单位外,其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联系021-54451141(汪先生)。其中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系C114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仅供参考,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