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09/9/5 09:25
中国企业收购门:谁最有可能成为阿朗买家?
0
0

C114讯 北京时间9月4日早间消息(蒋均牧)阿尔卡特朗讯(下称“阿朗”)的研发优势以及广泛的客户基础,使其对竞争对手而言是一家有吸引力的接收对象,但它必须在可能的交易前理清它的业务运营。

据路透社分析文章指出,现有六家电信设备巨头间的残酷竞争将延续,难以获得利润。但新一波整合浪潮将缓和对价格和利润的压力,令更多的投资可用于研发。大多数分析师、投资家以及部分行业高管都认为阿朗再次合并不可避免。

那么谁将成为阿朗的收购者?可能的买家目前被认为是诺基亚西门子(下称“诺西”)、中国的华为中兴,瑞典的爱立信和美国的思科

设备商六存三:阿朗再次合并不可避免

法国与美国的联合企业阿尔卡特朗讯在合并后的3年中始终没有盈利,但基于对其扭转前程的期望,今年它的股价仍有所上涨。

在上周传言中国企业有意购买后,阿朗股票飙升http://www.c114.com.cn/news/116/a437817.html)。但任何买家都将有许多障碍有待清除,必须首先解决现金流问题及扭亏为盈。

“我能了解股价现在突增的原因:阿朗正在改良业务,而当它这样做时将变得价格更为昂贵,”一位要求匿名的伦敦银行家表示,“但我仍认为现在以接管公司为目标来考虑为时过早。”

不过,大多数分析师、投资家以及部分行业高管都认为进一步合不可避免。

“以今天的价格趋势来看,我可以说,最多三家全球公司有可能(活下来)”瑞典电信咨询公司Northstream首席执行官本特·诺德斯特姆(Bengt Nordstrom)表示。诺西刚刚任命的新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在当地时间周二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也表示,目前这个行业的六家设备厂商最终可能留下三家。

可能的买家目前为诺基亚西门子、中国的华为和中兴,瑞典的爱立信和美国的思科。

中国企业收购难度极大

虽然如此,接管阿朗将是困难而代价高昂的,如若买家是中国企业,它们还要面对政治障碍。

首先,阿朗的市值达63亿欧元,任何收购将需要相当可观的额外费用来赢得管理权和控股,基于目前电信、传媒和技术合并交易这一数字约为25-30%。其次,阿朗负有约40亿欧元的长期债务,还有着前朗讯公司的巨额退休金义务。

对中国的华为、中兴而言,购买阿朗将使其在全球化更进一步,加深他们与主要运营商Verizon沃达丰(Vodafone)的关系,并加强他们的研发能力。但政治敏感问题使得中国投标的可能性不大。

“法国政府将绝不允许(中国公司收购阿朗)。”阿朗工会领袖赫尔夫·拉萨尔(Herve Lassalle)表示。美国可能也会反对这交易,由于朗讯的贝尔实验室与政府、军队有业务往来。2007年,华为试图与贝恩资金合作收购3Com,但政府插手使该交易未能完成。

华为和中兴通讯相继表示无收购或入股阿朗计划。据路透社援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通讯部全球主管颜光前(Ross Gan)的话称,华为并没有任何收购阿朗的计划。他指出:“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战略正在推动公司业绩不断增长,今后这一战略仍然不会发生改变。”

而中兴发言人称并未听说任何交易,后侯为贵亲自出面再次澄清没有收购阿朗股份的计划http://www.c114.com.cn/news/116/a439816.html)。

诺西、爱立信、思科扫描

诺西方面,购买阿朗将给它带来提高利润所需的规模,同时增强其在4G技术的地位。此前曾有媒体报道鼓吹双方合并。

但诺西仍在从2007年的合并中恢复实力,同时合资企业的半个东家西门子不想在诺西投资更多的钱,但可能允许万一发生的收购减少其股权份额,据一位熟悉诺西管理层想法的人表示。

而移动市场领导者爱立信虽有财力投标,但几乎没有战略动机。

在电信设备业务的最佳利润下,爱立信的成功源于在无线技术上很大程度的集中。它并不试图成为所有客户的一切,因此在移动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有着更好的规模经济。

由于阿朗更高的成本基础和广泛的产品组合,收购阿朗将拖垮爱立信的盈利能力,野村证券的技术专家理查德·温莎(Richard Windsor)表示。

拥有大量现金以及很强资金筹措能力的思科可能对收购有意,来稳固其在移动和IP技术方面的地位。迄今为止,思科的战略目标都已达到,小规模兼并将有利于其产品组合的技术前景,但不清楚它对更大、更复杂的交易胃口有多大。思科发言人拒绝评论其收购策略。

阿朗发言人拒绝透露是否会挂牌出售或雇佣银行提供建议。“我们的目标是在2010年盈利,并为客户服务。”他说。

相关新闻:

诺西新CEO:这个市场只容得下三家(2009年9月5日)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无意收购阿朗股份(2009年9月3日)

华为否认拟购阿尔卡特朗讯(2009年8月28日)

外刊建议诺西与阿朗联姻应对华为崛起(2009年8月27日)

传阿朗或被中国设备商收购股价飙升 分析称交易不现实(2009年8月27日)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