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以其在IT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再加上投资巨大, IT各大巨头纷纷跑马圈地,将其当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业界各种包装的名词满天飞,乱花已经迷人眼,让我们以终为始,先来看看数据中心的最终服务对象,也就是业务对它有什么诉求:
从以上IDC的分析可以得出,数据中心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快(的业务上线)、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的为业务发展和收入提升服务。我们再来看看未来有哪些创新技术可以支撑目标的实现:
1、硬件重构实现更高的效率
企业的应用可分为2大类:web和传统的数据库,目前来看这两种类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10年)内会长期并存:
- web类采用互联网的scale-out分布式架构,通过廉价、标准的X86服务器和分布式架构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处理能力,这也是新应用的主流方向;
- 传统的数据库型应用还是需要采用传统scale-up架构,依靠单机的处理能力保证应用的可靠运行。随着X86技术的发展,8路甚至16路的X86服务器性能已经赶上了小型机,取代传统封闭、昂贵的小型机已经指日可待;
- 还有一种情况是应用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用户数据,需要非常高的数据处理和吞吐能力,这种情况下传统scale-up的松耦合架构在处理带宽和时延上就遇到了瓶颈,因此现在计算、存储、网络融合的一体机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在计算与存储的灵活扩展、网络低时延和应用加速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2、软件定义实现更快的业务上线:
软件定义主要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实现,可将计算、存储、网络等各种IT资源定义为应用共享的资源池,为企业业务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与调度。目前计算虚拟化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发展的方向是向OpenStack靠拢,实现各虚拟化厂家的互联互通。存储、网络的虚拟化已经成为热点。
- 软件定义存储把通用服务器的本地硬盘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替代外置的存储设备,天然支持计算和存储设备的高度融合。采用全分布式的架构使得整个存储系统没有单点故障,IOPS和吞吐性能极大提升。数据分片在资源池内打散,硬盘故障后,可在全资源池范围内自动并行重建,重建效率和可靠性都非常高。
- 由于网络长期以来都处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全资,因此它是实现软件定义最难的一步。现在VxLAN、SDN等技术实现网络的自动化配置部署,SLA服务质量控制,多租户隔离。同时提供Loadbalance、DHCP、Route、Firewall等基础网络服务,降低客户组网的成本,增加客户组网的灵活性,确保数据中心网络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面向应用的动态可编程。
IT资源实现软件定义后,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使其简单好用。虚拟数据中心(VDC)是目前来看最佳的选择。VDC可将企业分布于各地的数据中心整合起来,其资源可来自一个物理数据中心,也可以来自多个不同的物理数据中心。去地域化、数据中心可定义化、自动化、资源服务化和服务差异化是其主要特征。虚拟化数据中心对于所有者,能对多个数据中心的资源做统一管控和调度,并对各种服务的使用者有管理和审批的功能。对于VDC内的用户,可以管理自己所租用的IT资源,包括在线申请、扩容、延期和监控、维护资源。同时提供开放的API,使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可以做二次开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了对企业业务发展的快速响应。
3、大数据提供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新摩尔定律表明,每18个月所产生的数据是有史以来产生的数据的总和,也就是说每一年半,数据就翻番。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已经为业界所肯定,Hadoop开源技术也已经成为业界的事实标准。然而业界现在的大数据产品的存储、查询、分析都不在一个平台上,不仅造成维护的不方便,而且在性能上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一个统一、基于标准硬件的平台的出现将会是大势所趋,让企业可以更快、更准、更稳的从各类繁杂无序的海量数据中发现价值。
以业务为中心,打造更高、更快、更强的数据中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帮助,是永恒不变的宗旨,而标准化硬件、虚拟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将是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业界发展的主流方向。我们相信只有坚持以业务驱动、以用户最终需求为导向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才能赢得更大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