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广电网
2014/1/14 15:45

国家电网与广电国网为何紧扣三网融合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  

为何会有两个国网?第一个“国网”无非国家电网,电力行业自是不陌生,第二个“国网”则是迟迟未挂牌成立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近日,有消息传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以下简称“广电国网”)的领导人选终于落定,国网有望在春节前挂牌。希望这不再是继高层变动之后的另一个“逗你玩”的戏码。

而关于国家电网插足三网融合,力促“三网”变“四网”以及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或将于年内挂牌成立的消息盛传之下,让人禁不住想问,国家电网、广电国网为何紧扣三网融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又牵涉怎样的利益博弈?

国家电网插足三网融合 力促“三网”变“四网”?

当电信系与光电系还在为“三网融合”的主导权而缠斗不休时,国家电网已经强势入场。电信网这些年发展迅猛,尤其在移动网络领域风头一时无两,然而3G还远远未能全面实现。而在有线网络领域,电信系的网络并非无可取代。而广电系则更是因为内部网络不统一而焦头烂额,遑论有效参与“三网融合”。

不早不晚,正值三网融合热炒之际,国家电网提出电网与其它三网融合,并被外界称为“四网融合”。

“我们的工作是支持三网融合。”2010年8月18日,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称国网信通)总经理刘建明在接受采访时避谈“四网融合”概念,其所在单位国网信通是国家电网负责电网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的执行方。

2010年7月底,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在“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称,“通过实施电力光纤到户等智能电网工程,将使电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有机融合”。这一表态旋即被解读为国家电网将借发展智能电网切入“四网融合”。

实际上,目前正开展的“三网融合”都困难重重,各方利益博弈激烈,如今,国家电网再“插”一脚,引起其它利益方反弹也并不意外。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直陈“四网融合概念不通”;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顾问公司半导体研究中心总经理李树翀则说“‘四网融合’完全是个‘噱头’”。

疑似“四网融合”

刘振亚在“智能电网国际论坛”展示的PPT中,有一张图表显示,电力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被并称为公众网,并被接入OPLC(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即在低压电缆里复合一根光缆,实现电力光纤入户)。

这被外界视为国家电网有意借“光纤入户”实现“四网融合”,但刘建明否认国家电网曾提过“四网融合”、“四网合一”等说法。

他解释:“国家电网提的是通过电力光纤到户,支撑三网融合。电力光纤到户也可以为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服务,这都是发展的方向。我们正在测试,目标是为每一家百姓用户提供300兆的带宽。”

而国家电网提到的融合,刘建明解释称就是指通过OPLC,把通信网络接入到老百姓家里。“这样老百姓家里就不用布很多线,所有其它网络的设备都可以使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

刘振亚表示,电网网络资源丰富,通过电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可以大幅度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

刘建明称,国家电网公司的电力光纤有40多万公里,主要是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服务的,电网与其它网的融合是为了实现能源流、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更好地适应清洁能源、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国家电网可以提供一个新型公共服务基础平台。”

据国家电网介绍,电网与其它三网的融合工作已经展开试点,北京的莲香园小区和阜成路95号院、沈阳八王寺圣水源小区、上海越富豪庭小区等。

从国家电网了解到,对于新建小区将直接使用OPLC。目的是利用OPLC可以免去其它电信、电视线缆的安装,使新楼总体造价更低,也减少了多种线缆维护运营的工作。而对于已建小区,国家电网将通过自改或与第三方合作改造相关设施,使之达到OPLC的标准。

刘建明称,整体上,电网与其它三网的融合工作也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部分,整体进度与国家电网的智能电网建设情况相符。

而据2009年国家电网颁布的“智能电网”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在2016年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争夺“最后一公里

显然,家电网避开“四网融合”概念是有意错开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各方的利益冲突,但其设想仍然遭到其它各方的批评。

杨培芳称,三网融合是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种不同结构、不同服务的社会化的信息通信网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方便、价格更低廉的服务,而“所谓利用电力部门自建的光纤形成第四网络,在技术和业务范围上与现代电信网毫无二致”,并与融合的真谛不符。

而李树翀表示,三网融合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而“四网融合”不应放在国家层面讨论。

无风不起浪,各方激烈批评正是由于一旦国家电网设想的“新型服务平台”得以成功实施,将对其它各方利益构成威胁,它意味着电信、广电运营商必须借助国家电网的通道才能达到最终用户。

对于这“最后一公里”争夺从来都是刺刀见红。李树翀称,电信各运营商都是抢着入户,因为一栋楼房,如有一家可能另一家就进不来,“线都没有,还谈什么业务”。

不过,刘建明认为电信和广电运营商不会担心“最后一公里”的通道落在国家电网手上。他表示:“各运营商都可以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接到百姓家里,他们自己投资也减少了。三网融合以后,老百姓想用谁的就用谁的,关键在于运营商的价格与服务质量。”

刘建明还介绍,国家电网也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用户,比如电表信息就是用GPRS、TD-CDMA来传输的,但由于配电自动化、电力安全生产等信息量较大、实时性要求较高,电信或者电视的网络并不能满足电网的要求,所以需要再通过自建OPLC来满足电网自身的需求。

在融合的具体运作方式上,刘建明称,国家电网可以跟各种运营商协商,比如说国家电网公司同中国电信已经签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各种合作的方式,目前,我们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过共担费用实现双方资源已经共享”。

刘建明把国家电网的光纤入户比喻成“一条高速公路”,但在上面跑什么车不是由建高速公路的人来决定的,是由开车的人决定,“我们希望运营商能使用这个高速公路”。

国家电网图谋

不过,国家电网的光纤入户在外界眼里却并不仅仅是“高速公路”,或许“铁路”更为恰当。虽然刘建明并不认同光纤入户与铁路的比喻,但根据国家现在政策,电信及广电通道建设需有专门的资质,而并非人人可建。

据从国家电网了解,电网与其它三网的融合困难主要就是资质问题,此前国电信通旗下中电飞华已经开展了电信运营相关工作,但所获资质有限,以致业务多受掣肘。

相对于电信、广电等运营商,国家电网丰富的用户资源是其优势所在,但相关牌照一直是国家电网的掣肘,而相关工作也仅能在智能电网的名义下进行试点。

解决牌照问题是当务之急,7月初,国家电网与中国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称双方将在电网和通信领域开展合作,并将以共建电力光纤到户工程为着力点,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算是曲线获得牌照”。

但竞争对手“给”的牌照终究不稳,国家电网人士表示,国家电网一直在希望获得中央的支持,但“可能性不大,加上广电,国内会有四家全业务运营商,但中央认为四家都有点多”。

对于成为电信、广电运营商的疑问,刘建明并不愿直接回答,“我们主要是为百姓提供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一个稳定运行的电网,一个安全可靠的电网”,对于中电飞华,其称“中电飞华仅仅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做好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工作”。

除此之外,三网融合高达上万亿的市场也被认为是国家电网看中的一块“大蛋糕”,同时,有分析认为三网融合作为一项国策,获得了国内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电网借力三网融合无疑可能为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战略加分。

据中国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邬贺铨估计,三网融合在未来3年总共可带动投资和消费6880亿元,而远景市场则不可估量。

李树翀表示,借通“四网融合”的概念及光纤入户等行动,国家电网完全可以切入三网融合的市场。

不过横在国家电网面前的是电信业的反对。

杨培芳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大部门自建的光纤网络的还有铁路部门、公路部门、石油部门、银行部门、甚至有实力的工业部门,不下几十个。但除了某些象征意义之外,效果都令人失望,比如铁路部门建设的铁通

对此,刘建明反驳称,铁通的运作方式、运营方式和国家电网不太一样,国家电网只是把富余出来的光纤为百姓搭一个宽带传输平台,为运营商搭一个通信平台。

除了不愿分羹,电信反对的另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电网能进电信、广电领域,但反过来却不行,而且如李树翀所言,“三网融合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国家电网如进来,很可能会影响三网融合”。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将通过实施电力光纤等智能电网工程,使电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有机融合。此举不仅变“三网融合”为“四网融合”,而且注定了国家电网将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成为支撑力量。

剑指三网融合

“电网投入网络建设是大手笔,一单就是上百亿。”“三网融合”专家吴纯勇说起国家电网投入网络建设的规模来大为咋舌。他说,国家电网远比电信网来得生猛,3G网络几年了仍有许多地方没能顾及,但国家电网则在提出建设智能电网不久后,就在网络领域布下天罗地网。智能电网建设的大戏已经开幕,光纤入户已开启试点,物联网建设已大规模介入,与中国电信的战略合作协议也已落地。

早在之前国家电网就宣布,2011年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并在示范工程、新能源接纳、居民智能用电等方面大力推进。吴纯勇指出,智能电网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工程,其中的信息网络传输能力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智能电网全面建成,它将对现有信息网络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而且能力甚至更为强大。

国家电网在物联网领域的切入可谓全面,从输电环节到最终到户的智能电表以及接入设备,甚至到达用电终端。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电网早在2010年之前已经与国内多家大型家电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研发适合物联网时代的家电。

家电行业观察家梁振鹏指出,国内家电巨头多有建立面向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中心,且多与国家电网有合作。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信息网络科科长别学东告诉记者,格力智能家电与国家电网也有一些合作。

光纤入户被吴纯勇认为是对电信网与广电网最具威慑力的举措。“一条功能更为全面的网络进入了每个家庭,光纤能承载电力传输和其他信息传输能力,而且比现有的电信网络和广电网络更为强大。”光纤入户不仅能让用户及时掌握家电用电明细和电费,其背后更强大的功能是:电视机遥控从此能玩游戏能接拨电话,拥有紧急求助、家政服务、远程医疗咨询等便民社区服务。

这正是电力光纤入户的战略意图。目前,国家电网已经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光纤负荷低压电缆,在北京、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批电力光缆到户智能小区示范工程。除北京、上海外,去年在重庆、廊坊等城市的智能小区建设工作也已基本竣工。依照规划,2011年国家电网将推广建设6.2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同时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具体的光纤入户行动方案和技术标准,选定了相关供应商;选定试点,明确了年度规划。

电力网络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生猛插手“三网融合”,缘于其强大的背后实力。覆盖广阔的网络,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强势的推进手段,以及强大的研发能力都是国家电网的致命武器。“广电网一旦进入信息网络领域,将对电信网、广电网形成紧迫的压力。”吴纯勇断言。电力网络的布点远比电信网、广电网广泛,它延伸到了每一个家庭,以及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但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电力网络的覆盖想要发挥其信息传输作用,需要进行投入巨大的电网改造。然而吴纯勇认为,电力系统具有雄厚财力,而且研发实力强大,能够很快实现电网工程的全面改造。

国家电网已经全面投入了智能电网建设,而且全面启动了智能电网的推广工作,并为此 专门签约公关公司负责智能电网的公关推广工作。在接受采访时,刘建明告诉记者,关于智能电网总体建设方面的情况,需要国家电网方面回答,这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电网战略布局层面。据吴纯勇介绍,国家电网目前在智能电网建设上预计已投入过千亿,而且还在持续投入。

四网融合:谁的天下?

国家电网已经强势入场,而电信系与光电系还在为“三网融合”的主导权而缠斗不休。电信网这些年发展迅猛,尤其在移动网络领域风头一时无两,然而3G还远远未能全面实现。而在有线网络领域,电信系的网络并非无可取代。而广电系则更是因为内部网络不统一而焦头烂额,遑论有效参与“三网融合”。

广电总局最近又传出消息说,近日要成立国家级网络公司,广电总局科技司科技与标准管理处处长盛志凡告诉记者,广电总局不便就此进行官方表态。国家级网络公司已经几次说要成立了,但一直未能付诸实现。

“广电系网络分散,想要捏成一块儿很困难。”吴纯勇说。要成立公司容易,但是个空壳并无任何意义。广电网络是由各地的电视台控制的,要想迅速整合到一起,除非中央级出面,协调国资委等部门成立一个中央级的国家网络运营企业,“这不是广电总局能决定的。”吴纯勇认为。

在接受采访时,歌华有线副总经理罗小布曾明确表示,对于全国广电网络整合为一家的思路并不认同。据了解,持同样观点的地方广电不止歌华一家。广电系自身的整合尚且难以推进,更无暇顾及 “三网融合”。虽然在控播权方面 暂时遏制了电信系对电视终端的侵入,但广电网络自身的分散问题得到解决仍然是个先决问题。

即使存在诸多不足,在当前的网络竞争格局中,电信系和广电系仍然具备着比电力系更广泛的优势。电信系具备多年深厚积淀的网络运营经验与市场基础;广电系无论如何都在内容方面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电网虽然来势汹汹,但其面临的挑战也并不少。

电信系既有有线网络资源又有无线网络资源,而且无线网络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广电系方面,有线网络虽然条块分割,但仍然多年存在,在无线方面,广电系拥有尚未充分开发的卫星与地面网络能力;而电网则仅有有线网络资源。吴纯勇断定:长远来看,国家电网只能与电信系和广电系在有线网络领域竞争。

另外一方面,国家电网切入信息传输领域毕竟只是刚刚开始,其不具备像电信系、广电系那样的运营经验和市场运营能力。电力系统,除了近来在物联网领域开启与白色家电的合作外,几乎无终端合作先例,而其在内容运营方面显然是一个盲区。

虽然国家电网已经明确宣告,希望未来能支撑起电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共享。但“四网融合”是否能够实现?何时实现?能在其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于国家电网来说并非成竹在胸。

三网融合:国网(即广电国网,下同)公司为其而生但不应为其而活

近日,在《对国网的五点建议:不应为三网融合而活》一文中,文章作者一语中的,他指出,国网的成立,历时4年之久。据说筹备组提交的方案多到十几稿,期间屡次三番传出即将挂牌的消息,包括将拿到4G牌照成为第四运营商的传言。2012年10月,国网组建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确定由财政部出资,由广电总局负责组建和代管。但又是一年多没有动静。

如今,国网真的要启动了,微博微信上很多业界的朋友却在问:这次是真的吗?国网公司,都成了现实版的狼来了的故事了。

关于国网,原文作者更是表示有五点不甚成熟、不太系统的思考和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一、 国网因三网融合而生,但不应为三网融合而活

2010年国务院在《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2010国发5号文)中明确要求:“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这才有了国网长达四年之久的筹备和组建历程。

可以说,国网是因三网融合而生的,但笔者认为国网成立之后,目标却不应放在所谓的三网融合上,因为国网成不了第四运营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1、整合全国有线网络,形成全程全网,是信息网络发展规律的要求,而不仅仅因为三网融合。也就是说,即便国家没有三网融合政策,全国的有线网络也应该进行整合,如此才能适应网络运营的规模化需求,就无法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不进行互联互通,就无法成为国家基础信息网络之一。

2、目前的广电网不具备与电信网竞争的实力。三网融合,原来有专家称对国家而言绝非“把左口袋的钱放到右口袋”,但演变至今,其实也就是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而已,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11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已达10674.3亿元,有线网络行业去年估计也就700多亿,差距高达十五、六倍。因此,国网成立后就算能够整合全国网络,也根本不具备跟电信企业死磕的实力,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既符合网络运营企业的市场规律,又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化定位。

3、国网成为第四运营商的前提,是要拿到固话、宽带、移动的牌照资质,但目前的情况下,可能吗?只有拿到这些全业务牌照,国网才有可能率领整个有线行业,参与到所谓三网融合的双向进入的业务大战之中。

国网的定位,将影响到整个有线行业的定位,不论全国网络整不整合都是如此。不是说我们不希望国网成为广电参与三网融合竞争的主体,关键要拿到上述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性。先进行战略澄清,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国网要做的第一件事。

二、 国网应以整合全国有线资产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互联互通

1997年4月,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邹家华副总理提出了“一个平台三个网”的概念。一个平台指互联互通的平台,三个网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当年把互联网称之为“计算机网”),并提出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4字指导方针。这一表述和定位,比2010年提出的三网融合无疑更加准确。(参阅《97深圳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综述》)

关于全程全网的意义,大家都非常清楚,在此不必多说。

据说在国网组建的上报稿中,提出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由中央财政投入资本金,设立国有独资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第二步,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布实施的原则,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等方式整合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国网在筹备期间,跟各地广电做过多轮的座谈与沟通。进行全国有线网络的整合,难度之大,也无需赘言,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省网借壳或申请IPO上市的情况下。

但是,如果不进行全国网络的资产整合,全程全网、统一运营的可能性就近乎为零,资产归属决定市场行为,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业界自发组建的广电友好网联盟、云服务联盟,在资产归属方面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的。同样,此前提出的国网定位于互联互通,我觉得其实就是对全国有线网络资产整合的某种放弃,并不足取。

因此,就算再难,国网也应以整合全国有线网络资产为目标,绝不要放弃这个梦想。当然,如果有线行业就仅仅定位在视频节目的传输上,甘愿放弃成为国家信息化基础网络的机会,那就另当别论。

三、 首要工作:争取宽带政策、建设IDC

不管梦想有多大,饭要一口一口吃。

宽带业务,必须是广电网络的基础业务,而绝不是增值业务,这是由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

国网成立之后,最现实的工作应该是为整个有线行业争取宽带方面的政策。

根据国务院对国网组建方案的批复,国网应可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等。

三网融合的政策启动了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电信的IPTV已经从试点走向了全国范围,但反观广电网络,虽然政策上允许开展宽带接入IP电话等业务,但在网间结算、宽带出口等方面却一直因为政策承接的主体缺失而无法解决。广电网络开展宽带业务,也无法摆脱替电信打工的地位。

国网,就应该是承接这一政策、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因此国网成立之后,首要的工作就是跟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宽带方面的政策,解决电信企业对广电网络实现双向收费、网间结算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

在全国网络整合之前,也只有宽带数据业务具备全国跨域运营的可能性。争取宽带方面的政策,为各地有线拿到合理的网间结算价格,提供合理价格的出口带宽,先为小弟谋点福利,才能真正确立大哥的地位。

让大家尝到甜头,然后规划行业产业化的前景蓝图,各地的弟兄们才有可能放弃眼前利益,坚定地跟着带头大哥往前走。

此外,建设强有力的IDC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把互联网流量控制在网内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有多地省网进行了Cache互联,中国有线此前也有与第三方IDC进行直连的计划,具体策略上也有CDN联邦、DNS联邦等技术方案。

目前,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蓬勃发展,但不当内容、盗版等问题屡禁不绝,混乱的版权局面靠一些网站自发组建的反盗版联盟很难得到根治。笔者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所有网络视频、IPTV、互联网电视的主视频服务器放到国网的IDC之中,由广电进行内容及版权的审核,然后才能通过CDN分发到边缘节点服务器上。这应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职责之一,而新闻出版、版权局和广电总局的合并,也使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具备了基础条件。

管好了内容源头,剩下的网络传输、接入和终端发展,就可以放开让大家市场化竞争了。

四、 136工程:不要与地方争利

此前,广电总局曾提出国网将主要进行互联互通的工作,实现各地网络、业务和运营支撑的互联互通,重点有五方面:

1.网络互联互通——骨干网和各地分配网在物理上相连接;

2.技术互联互通——统一技术标准,分发调度跨域业务;

3.业务互联互通——各台节目和各行业内容跨域传送;

4.运营互联互通——统一结算跨域业务,产业链利益分成;

5.管理互联互通——统一管理网络业务,确保内容安全。

该互联互通平台简称136工程,一个中心为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内容分发交换中心;三个系统包括: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支撑系统、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内容监控系统、全国有线电视骨干网传输交换系统;六类基地包括:广播电视内容集成基地、文化资源集成基地、数字电视出版物集成基地、数字电视互动教育内容集成基地、综合资讯服务基地、数字电视互联网内容集成基地。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传播体系建设”章节中明确指出:“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程全网,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

应该说,136工程作为国网的顶层设计,在全国有线网络整合之前,先期启动网络、技术、业务的互联互通有其合理性,但要想实现运营和管理的统一则难度较大。六类基地的建设,如果能够做起来,给各地有线网络提供跨域的内容与服务,思路是好的,像中国移动的四川音乐基地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136工程一定要避免成为与地方争利的工具。作为国网,具备分散的省网所不具备的全国性业务资源、跨部门资源的整合能力,国网应该重点抓住地网所不能拿到的那些资源,为各地网络雪中送炭。如果国网不能实现全国资产整合的上策,而136工程也能够真正提供有价值的云服务,也不失为中策。

五、 坚定不移走产业化道路

在国网的组建方案中,明确由财政部投资,由广电总局代管,这可能意味着中央文资办将是国网的主管单位,国网将定位为国有文化企业。

国网领导班子确定的消息在中广互联发布之后,短短的几个小时,该文章迅速成为本月排行的首位。在微博上有网友关注其级别是否为局级,关注它究竟定位为文化企业还是网络企业。笔者认为,既然是公司,就不应再有行政级别一说,当然在中国特色下,领导的级别对于跟各地广电谈网络整合的事情会有不小的影响,除此之外,就不应考虑什么级别不级别。至于定位为文化企业还是网络企业,二者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它首先都应该是企业,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的道路。也只有市场上的成功,也才能真正承担起文化传播主渠道的作用。

国网应该带头厘清广电网络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的界线,明确哪些职责属于公益的部分、公共服务和喉舌的部分,这部分有些是作为承接政府特许经营许可所必须履行的职责,有些则应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金的支持;而剩下的部分,则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发展。

国网应该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建专业的团队,可以从地方网络招募有市场经验的人才。

国网应该做好融资渠道的建设,用好资本的杠杆作用,及早做好上市融资的规划,用资本平台、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实现全国网络整合。

不论怎样,国网的成立,都将是中国有线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希望国网能够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带领有线电视行业拨开迷雾,走向未来。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