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北京信而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而泰”)受邀出席“光电融合高速光电芯片及模组封测技术应用论坛”,公司技术总监李利平发表题为《高速光模块及AI测试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并参与“光电融合技术产业化与测试挑战”圆桌论坛,与行业领袖共探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深度解析光电融合技术背景下网络测试的创新路径,分享了信而泰在AI算力网络与高速光模块测试领域的前沿探索成果。
主题演讲:AI算力爆发催生光模块技术迭代新浪潮
李利平在演讲中指出,随着AI大模型与算力网络的深度融合,光模块作为数据传输的核心载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与市场扩容。AI训练集群向10万卡规模演进,单一大模型配套的光模块需求达数千万级,推动行业从400G全面向800G/1.6T技术发展,高密度、低时延、高可靠性成为产业核心诉求。
然而,高速率带来的信号完整性劣化、多厂商设备兼容性壁垒、极限环境下的可靠性挑战,以及AI算力网络特有的集合通信效率瓶颈,正成为技术落地与规模化部署的四大核心痛点。
针对上述挑战,信而泰推出覆盖“光模块-网络设备-智算集群”的全栈式测试解决方案:
高速光模块测试:
1.兼容性测试:不同厂商光模块与交换机的互操作性验证;
2.RFC2544性能测试:吞吐量、时延、丢包率的极限压测;
3.长稳测试:64字节小包100%线速下持续运行72小时的可靠性验证;
4.应力测试:电压拉偏、时钟频偏、温度循环等极限环境模拟;
通过老化应力测试加速早期失效暴露,并结合误码率、眼图闭合度、消光比等指标实时监控,可拦截90%以上的潜在故障。
5.真实混合流量测试:验证负载动态变化大导致光模块功率变动大,易出现异常的场景。
智算网络测试:
1.RoCEv2协议栈验证:支持PFC、ECN、DCQCN等特性仿真,覆盖吞吐量、多打一流量、端到端时延等关键指标;
2.集合通信流量仿真:模拟AllReduce、All-to-All等通信模式,复现梯度同步中的微突发流量与周期性波峰;
3.网络损伤注入:通过人为引入丢包、乱序、时延扰动,评估网络弹性与容错能力。
4.AI大模型算力调度及监控——端-网-算协同调优实践
在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中,我们通过XCCL多轨优化+端网协同流控,将NCCL通信效率提升40%。
圆桌论坛:光电融合技术产业化与测试技术新挑战
在圆桌论坛环节,李利平与芯片设计、光模块制造、数据中心运营等领域专家,围绕“光电融合技术产业化与测试挑战”展开深度对话,对光电融合技术在未来网络中的作用,测试环节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测试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度剖析。
1、对光电融合技术在未来网络中的作用
在未来的网络架构中,尤其是数据中心、算力网络及5G/6G网络等领域,光电融合技术将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光电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带宽、减少延迟,还能优化功耗,从而满足现代通信系统对速度、容量和稳定性的高要求。
总结而言具备三大核心价值:
网络速度的革命性提升(1.6T/3.2T);
未来网络如算力网络/智算网络/卫星互联网的智能底座;
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CPO技术,光模块功耗降低30%以上。
2、光电融合技术的测试相关挑战
超高速信号精准测量的极限挑战:需要精确测量这些高速信号的误码率、时延和信号质量;
光电集成电路(OEIC)的复杂性:需要能够跨越电子和光学的技术界限进行精准分析;
多场景与真实环境的仿真:光电融合技术的应用场景具备多样化的特征,测试设备需要能够模拟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和业务场景,如AI、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等进行仿真。
3、如何通过创新测试技术克服这些挑战
作为国内专业的网络测试仪器制造商,信而泰致力于通过不断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具体措施包括:
开发高带宽测试平台:信而泰研发的测试平台支持800G甚至未来1.6T和3.2T的超高速信号测试;
支持多场景网络仿真:信而泰的测试平台具有强大的多场景仿真能力,能够模拟不同的网络损伤、温度变化等实际环境因素;
全栈式自动化与智能化测试:我们在全栈式自动化测试平台中引入了AI技术,使得测试过程更加智能化。
信而泰核心优势:技术深耕+生态赋能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信而泰以技术+生态+服务共同驱动:
全栈技术能力:L1-L7层测试覆盖光模块、智算网络、RoCE协议等场景,支持16端口400G高密度测试;
生态共建:与华为、中移动等头部客户联合攻关,服务全球超千家行业客户;
服务保障:7×24小时应急响应、全国分支机构快速支持,提供端到端定制化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以测试为纽带,赋能全球算力网络
李利平表示,未来,光电协同设计将成为800G+光模块的主流方向。信而泰作为测试设备制造商,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光电融合系统的测试发展。通过提供高精度、高带宽的测试平台、强大的仿真能力、以及AI与自动化的结合,我们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光电融合技术在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中的测试难题,确保他们能够以高效、精准的方式验证系统性能,为未来的网络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