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11/7/29 09:49
通号院能否为7·23特大事故负责
0
0

今天,“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通报事故分析结果。北京的一家

设计院被 认为是造成此次特大事故的主要原因。随后北京全 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

以下简称“通号院”)在网上的一封道歉信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信中说:“敢于承

担责任,接受应得的处罚”。蹊跷的是,仅仅过了几 个小时,通号院的有关人士在面

对数十家媒体时,否认“通号院为事故负责”。

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今天上午在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调查组全体会 议上说,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分析,事故是由于温 州南站信号设备在

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显

示为绿灯。他透露,存在设计缺陷的信号设备由北京一家研究 设计院设计,2009年9

月28日投入使用。

9时44分,通号院在其公司网站上发布《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

故死伤者及家属的道歉信》。信中对伤者及死难者家属致以最真诚的歉意,并说“敢

于承担责任,接受应得的处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处理。”该信落款

为7月27日。

11时许,当中国青年报记者赶到位于北京南部的通号院的六层办公楼时,已有五

六家媒体的记者因无法进入采访,等在门外。

时值中午,通号院大门紧锁,仅留一道约1米宽的铁门用于进出。在4名保安的看

守下,每进一人必严查证件,随后小门打开缝隙,仅能容一人通过。

13时许,守在门口的30余家中外媒体被引至附近一家宾馆。15时,通号院党委宣

传部部长田振辉出现,表示不回避问题。

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通号院到底提供了什么设备?

田振辉说,这属于技术问题,她并不了解,并建议“你们可以在网上看”。随后

该“基础性问题”又被提问8次,田始终如此作答。

记者问,通号院设计的设备是否由通号院生产,存在哪些缺陷,有无其他铁路系

统使用了通号院的设备?田称,这属于技术问题,未答。

记者又问,通号院的设备使用之前是否通过测试和验收,是否通过公开招标?田

说,这个她不太了解,但这“一定是按程序走的。”

记者还问,目前通号院是否开始停运检查,从何时开始检查,平时多久检查一次

,有哪些相关责任人将会为此负责。田亦未答。

既然如此,通号院是否应为事故担责,若不担责,为何道歉?

面对记者们的再三追问,田振辉先否认了“通号院为事故负责”说,亦否认了“

通号院对事故不负责”说。她解释说,通号院之所以道歉,只是因其“身为建设单位

之一”。

在约20分钟的答记者问中,被田振辉称为技术问题而未答的提问近20个,类似“

通号院合作伙伴有何反馈”亦在其列。甚至“通号院应由谁来监督”、“通号院主管

单位是谁”、“通号院和铁道部是何种关系”等问题,田均表示无法回答。

事故发生6天以来,关于原因和责任一直备受关注。就在田振辉与中外记者对话两

个小时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事故发生地也召开了中外记者会。温总理要求,事故

调查处理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不过,第一个出头道歉的这家高铁设备供应商却无法说清自身承担的责任。在面

对记者提问19分钟时,田称自己有电话要接。一位香港记者愕然表示:“你在记者会

上,是没有理由听电话的。”

1分钟后,记者会结束,但现场仍有许多疑问,甚至还多出一个问题:为何召开本

次记者招待会?

田振辉表示,是考虑到记者辛苦,“外面天气太热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