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数据局官网发布了《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公示》。名单显示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项目共63个,其中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方向13个,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方向22个,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方向28个。随着可信数据空间在多领域加速落地,一系列现实挑战也逐渐凸显:隐私计算效率不足、跨平台兼容性差、数据确权难、中小企业参与度不高等等……
各地掀起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热潮
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同规则构建的数据共享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协同利用,最终达成“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的目标。
目前,各地已掀起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热潮,纷纷出台政策规划为其发展保驾护航。湖北省数据局印发的《湖北省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8年要建成30个以上资源集聚、价值共创的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完善的技术、运营、生态、标准和安全体系。广东省则聚焦制造业,计划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打造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助力产业升级。上海市依托数据交易所优势,探索建立跨区域可信数据空间互联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数据要素自由流动。
可信数据空间面临多重挑战
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流通的重要载体,虽被寄予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厚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技术、规则、生态等多重挑战,这些难题制约着其规模化落地。
在技术层面,隐私计算效率与跨平台兼容性成为核心瓶颈。此外,数据加密与解密过程中的算力消耗、异构系统间的数据格式转换误差等问题普遍存在。
规则层面的数据确权模糊与定价机制缺失,直接推高了数据交易成本。同时,数据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同一批消费行为数据在零售、金融领域的估值可能相差5-8倍。
生态层面,中小企业参与门槛高以及数据资产化能力薄弱,则阻碍了可信数据空间的生态平衡。能力的断层使得数据空间生态呈现“头部企业主导、中小玩家边缘化”的失衡格局。
多维度创新,护航行业规模化发展
可信数据空间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打破壁垒、以规则构建明晰边界、以生态培育激活活力,推动可信数据空间真正成为普惠性基础设施。
技术创新需聚焦效率提升与标准统一,可采用专用加密芯片将训练效率提升3-5倍,同时开发轻量化隐私计算框架,降低中小机构的部署门槛;更关键的是建立跨行业技术标准,通过“行业标杆+强制适配”机制,推动80%以上的隐私计算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规则构建要实现确权分级与定价市场化。基于试点经验建立数据权属“三分法”:用户保留所有权、机构享有使用权、收益按贡献分配,同时对数据进行安全等级划分,明确不同级别数据的流通范围。在定价机制上,推广“基础价值+场景溢价”,可借鉴数据交易所的“挂牌-竞价”模式,同时建立争议仲裁机制,降低交易摩擦成本。
生态培育需打造普惠体系与业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参与难的问题,应推出 “数据科学即服务”(DSaaS) 模式,通过云化部署将入门成本降低。在金融、医疗等试点领域培育数据经纪商,帮助中小企业完成数据资产化转型,同时催生合规审计、安全评估等新业态,形成“技术服务商+数据经纪商+监管沙盒”的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