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曝光了手机软件预装黑幕,曾受其害的广大消费者觉得真解气,虽然自己还在继续受害。
裸机难用,预装一定量的软件,确实能够增强用户体验。过犹不及,占用空间、消耗电量,更有甚者偷走流量、恶意吸费等,广为诟病。狭义地讲,在手机出厂之前安装的软件为预装软件。广义地讲,在手机到达用户手中之前安装的软件均称为预装软件。工信部管的是前者,消费者关注的是后者。前者小病,后者顽疾。
一、疾在何处?
1、手机厂商分两类,红脸的委屈,白脸的逍遥
手机厂商与互联网服务商合作进行软件预装,确实曾给用户带来过烦恼。去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智能终端中预装五类涉及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应用软件。此后,手机厂商站成两队。
一队唱红脸,老老实实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做了。但是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手机依然有预装软件,不是自己干的,投诉起来还算在自己的头上。太委屈。
一队唱白脸,依然逍遥法外。手机厂商到工信部进行入网认证时需要报备预装软件,山寨厂商根本没有这个环节。他们依然活跃在小城市及农村,瞄准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通过预装软件及恶意程序等谋取暴利。
2、运营商躺枪,优惠消费者,却有苦难言
3G时代开始,运营商对手机定制力度不断加大,占比过半。运营商定制,可以说是一种契约。我在手机中预装自有业务,占用你的空间,给你话费补贴,公平合理;尤其是现在预装软件可卸载,对用户优惠力度很大。
出发点是好,消费者多是不领情。一方面,运营商有些软件确实不好用,尤其收费软件,有免费且更好用的软件,我为什么用你的呢,放在那里碍眼。另一方面,运营商靠话费、流量赚钱,谁知道这些软件是不是有后门。担心是多余的,运营商躺枪。
消费者抱怨手机厂商预装,有些厂商会把矛头指向运营商。魅族黄章曾与中移动洽谈定制问题不成,抱怨定制机要求太苛刻,预装一堆“垃圾”软件不说,还要去掉魅族的一些特色东西。同样是预装,局中人莫谈好坏,局外用户说的算。
3、经销商鱼龙混杂,末梢藏污纳垢
线下渠道推广软件,经销商是重要选择。因为在手机厂商及运营商处预装,经过分销与零售等环节,可能会被卸载掉,不能到达用户手中。经销商的末梢,离用户最近,是最难监管的环节,也是预装软件最泛滥的环节。
部分经销商通过刷机的方式,直接或者以帮助用户为名,删除原有预装软件,同时增加自己的软件。央视曝光的大唐高鸿软件,就是在此环节广泛应用。
二、如何下药?
软件预装顽疾没有可以立竿见影的西药可用,需要来几味中药。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病痛都会存在,但会逐渐缓解。
第一味药是推动产业发展。当前大大小小手机厂商400余家,随着4G的发展,产业资源向大品牌厂商集中,预计今年80%的小手机厂商将会被淘汰,同时部分减少了恶意软件的预装机会。
第二味药是加强厂商品牌建设。工信部已经加强对手机厂商的规范与引导。其实,手机厂商可以做更多。
一是减少软件预装。
二是提供软件卸载功能。向Windows的“卸载程序”功能一样,用户自己可以选择卸载无用的程序,可以避免第三方软件获得ROOT权限失去保修服务。
三是加强线上与线下零售,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提高品牌价值。尤其是是线上基于粉丝互动的研发,可以预装用户满意的软件。
四是加强对代理商的监管。精力有限,做起来很难。
第三味药是引导经销商合法经营。
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规范与引导。积极推广合法的预装做法。如迪信通把市面上热门的软件植入到TF卡中,在客户购买手机时进行销售,让用户选择是否预装。2013年迪信通通过此种方式获得收益4000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消费者监督要发挥作用。315曝光是一种方式,起到的作用有限。要不断加强广大消费者的参与及监督,自觉维权。
第四味药是借力安全软件。第三方助手的预装软件卸载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些预装软件查的出来,有些查不出来。它的副作用是,预装软件卸载的过程中,将手机进行了ROOT,很多厂商不进行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