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业界各方对于“专利战”可能不会感到陌生。近年来全球众多知名的科技企业陷入专利战之中,硝烟四起,例如全球最大的两家智能终端厂商——苹果和三星就已经在十多个国家展开了专利诉讼大战。专利俨然已成为科技巨头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近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接受了《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就愈演愈烈的专利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两位专家都认为,对于科技企业而言,遭遇专利诉讼是很正常也很难避免的事情。柳卸林表示,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变化非常快,而且技术的边界很难界定,一个企业不可能垄断所有的技术专利,这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般而言,在专利纠纷中,相关双方都可能实际使用了对方的专利。而且,专利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就会出现专利纠纷双方分别在不同的国家起诉对方侵犯专利的现象。杨培芳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专利战已经成为商业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竞争手段。
在谈到专利战对相关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时,柳卸林指出,专利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利用法律的武器,具有雄厚专利实力的企业能够充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但另一方面,专利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特别是将减缓后来者的追赶脚步,这不利于市场的竞争和长远发展。由于准备工作繁杂、周期长等原因,专利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消耗战”,所以一些公司往往会选择和解的方式解决此类纠纷。例如,2012年11月11日,HTC与苹果就专利纠纷达成和解协议。双方撤销所有专利诉讼并签订了专利交叉授权协议。杨培芳认为,现有的专利保护体系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信息通信业而言并不完全适合,信息通信业的竞争应该更多地强调分享创新,随着信息通信业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现有的专利保护体系应该作出一些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新形势。
对于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专利纠纷中,柳卸林认为这不一定是坏事,这说明中国企业正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杨培芳也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在4G等创新领域甚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柳卸林同时指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专利纠纷中也说明中国企业的专利实力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两位专家对中国企业如何应对专利纠纷提出了建议。柳卸林认为,寻求专利交叉许可或缴纳专利许可费是一种直接解决专利纠纷的方法;推动技术革命性的演进,绕开现有的专利也是规避专利战的一种方法,但在技术融合发展的今天,想完全“绕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认为,中国企业应对专利纠纷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增强自己的创新实力,提高自己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以便在遭遇专利纠纷时能够拥有更多谈判的“筹码”。杨培芳也表示,中国企业要加快创新步伐,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储备,因为这不仅关乎现在还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