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2/7/4 16:05
再见了 世界工厂
0
0

今天,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产业升级在“量与质”之间寻找破局之道,但对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显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因此,如何把握住仅有的供应链优势,降低制造成本,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显得尤为关键。一旦制造业大规模地撤离,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IT时代周刊2012年第12期

第一章 撤离中国

制造业成本大增,正在加速本土企业撤离中国,转向海外市场投资建厂,这无疑给原本低迷的中国制造业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6月4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兰奇对外声称,公司正考虑将部分PC生产线转到位于德国瑟默达的工厂,并对在德国生产电脑的成本控制有信心。作为全球排名靠前的电脑厂商,联想这则消息迅速发酵,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联想已经决定将部分商用电脑生产线迁移至日本。

中国经济遭遇了不少麻烦。外资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但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商务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37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其中,4月份实际使用外资为84.01亿美元,同比下降0.74%。至此,中国吸引外资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大环境不好,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包括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对华投资能力下降;二是欧美国家都在重振制造业,鼓励企业回归本土,对中国的投资有所抑制。不过,这似乎无法解释另一个现象——其他新兴市场无不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势头。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然成了全球跨国公司战略布局的新热土。

“世界工厂”转向

在中国商务部连续多个月公布“不乐观”数据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却接连呈现“喜报”。印度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印度实际利用外资81.01亿美元,同比大增264%。

长期以来,人们对印度的了解还停留在软件外包上,以这种观点看待印度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今天它已是全球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俨然成了受投资商们青睐的新“世界工厂”。印度作为拥有12亿人口的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其制造业规模仅为全球的6%,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外经济学家预测,2013-2015年,印度的经济增速将会超越中国,制造业将是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的引擎。

而中国的友邦俄罗斯也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俄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俄罗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90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6.1%。

进与退之间,无不彰显“世界工厂”正在转向,于中国十分不利。尤其是印度,单月利用外资几乎与中国打成平手。美的今年1月在公告中披露,其将与开利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拓展印度空调市场。双方将把在印度市场的空调业务进行合并,美的出资约2000万美元,控股60%,预计新公司年产能达100万台,今后产能还会提升。这也是继美的在越南、埃及、巴西、阿根廷之后,在国外设立的第五大生产基地。

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正在下降,美国AlixPartners顾问公司对中国、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调查对比,发现中国在“世界工厂“的竞争力上已远不及墨西哥。墨西哥有富足的劳动力,平均工资较低,更接近发达国家市场,运输成本低廉,大量的欧美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这片投资乐土。

除此之外,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在吸引外资上,也表现强劲。越南就吸引了大批跨国企业落脚,2010年10月,英特尔在越南胡志明市高科技园投资兴建的芯片厂正式落成,该项目总投资为10亿美元,年产8.2亿个芯片。今年4月,英特尔再次在胡志明市投建越南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低端生产企业,很多已经被搬迁到中国的周边国家。马来西亚投资发展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其北部的小城市槟城,2010年仅制造业就吸引了40亿美元的投资,同比增长4.65倍。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中国制造成本的走高,正在改变人们对中国的看法。据BBC报道,菲律宾贸工部长格雷戈里·多明戈表示,中国制造成本上涨对菲律宾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为此菲律宾正准备承接中国企业的转移,目前已经有一大批制衣厂、鞋厂迁移至菲律宾。

选择在新兴市场建厂好处很多,不仅劳动力成本低,更可规避关税壁垒,提高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以巴西为例,空调整机进口关税高达35%,这也逼迫中国家电企业在巴西进行本土化运作。记者获悉,格力已在巴西、巴基斯坦、越南、美国等国家建立了工厂,随着格力在海外市场的布局逐渐铺开,预计今后其一半以上的空调将在海外市场生产。

当然,从中国撤离,去世界各地建厂,也是出于战略需要。比如,中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与能源密集型产业获得政府的优惠下降,这些产业转向了交通与劳动力成本更为廉价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者也在权衡风险,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从未间断过,投资者分散手中的投资,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内外交困

本土企业也在加大海外投资力度。6月4日,据国外媒报道称,联想集团正考虑将部分PC生产线迁到其在德国瑟默达地区的工厂。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联想已决定将部分商用电脑生产线迁移至日本。记者了解到,联想此前已经在墨西哥、印度等地设有制造工厂。

欧洲市场是联想的一块短板,为了布局这一市场,联想可谓煞费苦心。去年9月,联想冒着被宏碁法律诉讼的危险,将前宏碁CEO蒋凡可·兰奇招入麾下,出任高级副总裁,专注于联想同Medion AG的整合。此前,联想收购了Medion AG(主要从事电脑、电视机、冰箱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试图提升在西欧地区的渠道覆盖和影响力。

兰奇认为,目前联想集团正考虑在瑟默达生产联想品牌的产品,该工厂具有扩产可能性,成本方面“很有竞争力”。业界认为,联想通过并购,已获得了工厂与渠道,转移成本会低很多。联想若能将部分PC产能转移,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有望提升。兰奇也承诺将把联想电脑带进欧洲三强。

不仅是联想转移产能,中兴华为、美的、格力等中国科技企业都在加紧布局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百般刁难。华为方面对本刊透露,为了能在国外市场开展业务,他们通常要先获得当地政府的接纳,而最好的被接纳方式就是在当地开设工厂,招聘当地的工人,这几乎成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家电企业海尔,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从1998年开始就在海外建厂,目前在海外已经有20多家工厂。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它们纷纷走出国门,向着海外的本地生产模式转型

近年来,欧美经济低迷,失业率不断创新高,一些外资企业正在响应号召忙于回迁,这也是欧美国家从工业化时代转向服务业后的适度修正。“各位商界领袖,你们若有为祖国做些什么的心愿,国家会尽其所能地帮助你们。”今年2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帮助制造业在美国落地,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此,美国政府提供了包括税收优惠、工人培训项目以及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

奥巴马不久前在访问波音公司西雅图工厂时,大力赞扬这家飞机制造巨头是美国企业的榜样,提供了大量高科技制造工作岗位,他认为,这类企业应该得到政府的减税优惠。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将制造工厂搬回美国想法的公司越来越多,通用电气已经将太阳能复合式热水器的生产,从中国搬迁到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它还将投资超过4亿美元的4个制造中心都放在美国本土,生产节能型的热水器和冰箱等家电产品。

通用电气中国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美国工人的工资相比中国高出不少,但中国工资上涨速度快,而且难以预估。他认为,一些美国公司将部分生产线回迁本土有其道理,若等到中国薪酬跟美国接近时再回迁,就相当被动。

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对105家美国公司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企业正考虑将部分生产线转回美国本土。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凸显,今后5年,美国将新增200万至300万个工作岗位。

不仅是美国,不少德国企业也认为,中国日渐上升的成本,正让其制造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适当回迁恰逢其时。有研究机构对在中国投资建厂的部分德国企业调查后认为,德国企业对中国已不再钟情。德国企业担心,以目前企业在中国的成本增速,过不了几年将追平德国。当然,这并不光是劳动力成本,还包括石油价格上涨的运输成本、房价上涨的仓储成本等。

欧美企业回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核心部件的生产——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较弱,导致一些科技企业对此不放心。比如精密仪器,容易造成机密外泄。有境外媒体报道,中国有大量厂商急需获取前沿的创新信息,他们往往会不惜代价把机密信息弄到手。而通用电气就表示,在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后,公司获得了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导致一些重要的信息技术泄露。

产业发展趋势也在促使外资企业回归。尽管欧美劳动力成本相对中国依然高出不少,但它们通常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它们的工厂也更靠近先进产品的市场,可以缩短上市时间,节省存储成本。以电子产品为例,其贬值越来越快,在本地市场生产,有利于充分挖掘产品价值,减少时间耽误带来的损耗。

内外交困之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二章 告别廉价时代

成本疯狂上涨,正将中国的制造业逼上一条不归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撰文指出,中国生产的手机、电脑、彩电等电子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使得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中国为世界经济作出的贡献,人们有目共睹。但中国正快速地将这一页翻过去,与廉价劳动力时代说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