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说30万台的预订量不算什么,毕竟我们有9亿的手机用户;你也可以说网上的热炒也没什么,毕竟我们有5亿的网民以及难以计算的水军。但从来没有一款国产手机,短短不到几个月,既收获了30万的预定单,又成为万众瞩目、引爆舆论的现象级产品。这,就是小米手机。
尽管“掉漆门”、“山寨”、“模具不够精密”等种种问题萦绕着小米,尽管业界有相当多的观察者对小米的未来看衰,但如果仅从营销的角度看,小米的运作无疑是成功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流行呢?是号称性能最优的双核1.5G,还是多系统以及1999元人民币的售价?笔者认为,上述几条是条件,而最大的推手则是持续炒作的话题。
从小米手机还是个理念时,它就已经成为了“话题王”。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小米手机的业界“精英团队”组合,这使人产生了精英组合会不会真正创造出精英产品的好奇。而小米团队的领军人物雷军创建卓越、投资凡客并大获成功的经验让他非常注重用“眼球经济”模式运作小米手机,“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大胆引进网民中的发烧友参与设计,在吸取网民智慧的同时借助网民的口碑进行营销。虽然小米声称自己绝不做饥渴营销,但实际上它一直在做“消息”的饥渴营销,话说半句,事不做圆,甚至搞几个诸如对乔教主大不敬的低级错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同时,小米的话题营销还非常注意“扯虎皮做大旗”,“小米”的形象似乎总被有意无意地和苹果联系在一起。雷军本人以超级果粉自居,并处处显露着乔布斯式的创业激情和对完美产品的不懈追求,而这无疑打动了那些内心深处渴望拥有中国的苹果以及中国的乔布斯的IT发烧友们。小米手机从与苹果扯上边,又成功地制造了“中国式苹果”的话题,甚至讨好式地抛出了“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发烧友手机”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在投资人的眼里,雷军在做的是一件极具想象力的生意,走得也是一个全新的创业路径:雷军更像是一个战略构想者,配置各种资源,空间无限、成长无限。
虽然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小米手机不仅摆脱了国产手机的低质形象,也开创了国产智能手机营销的新策略、新方式,并赢得了市场推广的记录,但吸引了客户简单,让客户忠诚很难。检验小米手机能否持续拥有用户忠诚度关键仍在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