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本周为止,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已经开学,秋季校园营销的现场争夺战走向尾声,众多地方运营商也终于可以小松一口气了。
回首过去的两周,不知有多少运营人在校园里曾经流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当紧锣密鼓的对台戏谢幕之际,回头看一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问心无愧?
这个秋季,尽管前有监管部门新规“六大原则”、“五大禁令”墨迹未干,后有各地通管局、运营商高层的现场巡视,但“光缆门”、“斗殴门”、“收卡门”仍然层出不穷,更别提雷人标语、强行绑定、恶意诋毁等种种无视监管法规精神、侵犯学生选择权、损害行业形象的行为。为什么在三令五申之下,违规竞争仍然屡禁不止?为什么人人都知道不良竞争手段是一种“零和博弈”,却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把种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归于基层一线员工的个人素质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最累的是他们,最委屈的是他们,担风险的也是他们,而他们能从中得到的好处,仅仅是个人绩效考核分值的可能会有一点点提高而已。把不良现象的发生归因于个人品德的缺陷,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会进一步加深运营商之间的敌意。
那么,校园营销不正当竞争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笔者认为,把校园市场的价值过于夸大化为校园营销的“失控”提供了主观动力。在各地运营商的“战前动员”中,“今天的穷学生,明天的高端用户”,“锁定了今天,就锁定了未来几十年”,“每个学生都是3G的‘活广告’”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为了得到这一市场,往往整个公司人力、财务、安保、客服、工程全体动员,其他工作全部停滞,甚至花钱雇佣在校大学生,而最终往往只办了几十张资费极低的校园卡,赔本卖了十几部手机。实际上,学生用户是转网率很高的一个群体,除了对上网流量需求较大外,具有低端客户群的一切特征。特别是在三大运营商业务难分伯仲的今天,想靠一时的营销取得忠诚客户根本就是痴心妄想。面向未来,运营商必须转变“毕其功于一役”的念头,以“平常心”对待这一市场。
其次,运营商考核指标过分机械化和领导层的“短视”为校园营销的“失控”提供了客观前提。有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校园是新用户最集中的地区,而开学时是增加新增用户数目最方便的时间段,而新增用户数在考核中所占比重极大,因此各级领导对此都极为重视,再加上各分公司“守土有责”的任务指标,必然导致地方运营商只注重辖区内经营业绩,“我的地盘”不容他人酣睡。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校园营销固然会带来一些新增用户,但其发展代价如此之高昂,对最终经营业绩和企业未来发展能够带来多少好处,领导们真的算明白了吗?
最后,也不能把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一切责任都推给运营商。我们注意到,在南京剪光缆事件中,警方查出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一家合作伙位;在各地的“肢体冲突”中,参与其中的也往往是代理商或合作伙伴,运营商对他们的行为到底有多少控制力,其实很难说。另外,在火车站、在校园内,执行“排他性”协议最卖力的,也并不是运营商,而是校方。有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校的领导甚至老师已经把运营商当成一块“肥肉”,都想宰一刀。在国内,从择校费到课外辅导、疫苗,教育机构以种种冠冕堂皇的名义替学生做出选择,借以自己牟利的例子比比皆是。面对这种不良风气,板子怎能光打在运营商身上?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要为运营商免责。只是面对年复一年反复上演的“校园混战”,运营商应该深挖根源,属于自己的问题绝不逃避。解决不了的,该交给社会的给社会,司法的归司法,方是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