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知沟”假说,使人们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领域出现的“知沟”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大我国的贫富差距。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势必会对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构成严重的冲击,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已经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按照人们的一般习惯,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大众的知识传播和文化水平,其结果是带来整个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是,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想法还能否行得通,确实值得商榷。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大量事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并观察,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著名的“知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这一假说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大众传媒中的“知沟”问题引人注目。
1、“知沟”扩大主要原因
1.1 新传播技术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无论是处于上层社会的“白领”阶层,还是处于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都能感觉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并且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它们。但是,对于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并非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均等的享用。换句话说,信息水平较高或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那些较弱的人更快、更多的得到并掌握信息。在信息的享用上,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人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信息变为财富。在这里,信息已经成为他们增加财富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而对于那些弱势群体而言,几角钱一份的报纸,他们并非买不起;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已大大提高。对他们来说,更本质的需求是他们能从媒介中得到什么。[2]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为例,相对于城镇网民,农村网民对互联网各项功能的应用还比较初级。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农村网民看网络新闻的比例为66.5%,城镇网民为81.5%,农村比城镇网民低了15个百分点;农村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为65.8%,城镇网民为78.4%,农村比城镇低了近13个百分点。此外,农村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网上银行和网上炒股功能的比例,比城镇网民低很多。但在娱乐功能应用上,农村网民和城镇网民应用程度相当,农村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的比例分别为68.9%、47.1%和60.9%,城镇网民为68.4%、47.0%和61.2%。[3]这充分说明农村网民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休闲的工具。对于新技术的带来的巨大社会利益,农村人并不能平等的享用。
此外,现在的大部分媒介都按自己的经济要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以市场为先导,将收视率作为传媒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要求,这就导致了弱势群体并不能平等地拥有传播媒介权。以现在的电视节目为例,占中国人口56%的农民至多能看到5%的关于农村题材的电视节目。在有些省级电台中,甚至没有专门开设关于农村题材的电视频道。相反,电视上却到处充斥着有关汽车房产、健身美容、消费旅游等带有娱乐性质的节目,而这些所谓的大众性节目却恰好迎合了少数的富裕阶层。弱势群体所需的重要信息内容,除了少数的官方新闻发布会外,很多信息还要靠人际传播来实现。
1.2 新媒介的普及从高收入富裕阶层开始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调查证明,新的、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如电视机、手机以及家用电脑、互联网等新媒介的普及,总是从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表明: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与2005年底相比,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增加0.6台,城镇已经增加5.7台。报告中还显示: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而这一原因只占城镇不上网居民的26.6%。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远高于全国的网吧上网比例37.2%。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3]
在普及速度和普及速率上,高收入的富裕阶层总是远远高于贫困阶层。他们通过拥有先进的设备,更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里,信息可以直接作为商品出售,代替其它资源,提高一些经营者的经济决策水平和运作效率,降低交易风险,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而社会上的一些贫困阶层,即使心中渴望得到最新的信息,但由于现实的制约而导致他们对某些重要信息掌握的流失,其结果是吃了信息的亏自己还不知道。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森(A-martya Sen.1999)的定义,所谓贫困是对人类权利的剥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剥夺了一些人获得信息与知识的平等权利,造成了他们的信息贫困、知识贫困。在以信息为主的社会里,这一贫困又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物质贫困。他们挣扎在信息贫困和物质贫困的双重贫困下,并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扩大社会上的贫富分化,最终隐藏或兹生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1.3 新媒介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老沟”未填平,“新沟”不断出现[4]
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为明显。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例。2007年9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关于农村互联网宏观发展状况的全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在7.37亿农村居民中,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同期我国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1.6%,城乡“数字鸿沟”明显。[3]当城市居民正在享受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好处时,农村的居民互联网还刚处在起步阶段,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东部或沿海的农村地区。对于某些西部地区和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电视的普及率还没有到达一户一台的要求,要在这些地区普及互联网显然还不太现实。可以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地区间推进信息化经济条件的巨大差距和不同地区居民之间接触因特网机会的严重不均。[5]
这样的媒介普及失衡状态只能扩大两者的差距。当贫困地区的人想通过电视等传统的传媒方式为他们增加知识、脱离贫困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正通过互联网了解来自世界各地最快、最新的信息。他们正享受着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好处。
2、缩小信息分化造成的“知沟”应采取的措施
许多学者认为,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要缩小因信息分化而造成的“知沟”、“信息沟”,至少要在两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进行特殊的社会福利政策,例如对不发达地区或贫困家庭施行政策补助,以此来推动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在“软件”方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贫困人员的“媒介使用能力”,使由于新媒介的使用而带来的知识和技术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具体来说,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2.1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无论是在媒介的拥有还是在媒介的使用上,都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因此,社会各阶层的“知沟”或“信息沟”的根源还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要改变我国城乡目前的“知沟”状况,必须改变我国现行的经济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最突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于是农民纷纷进城谋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工潮。民工潮的出现,似乎在理论上改变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但出乎意料的是,民工潮的出现不仅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日益加大,与城市收入相比,1978年为2.47:1,1984年为1.7:1,到了1997年扩大为2.74:1,2003年扩大为3.2:1,如果再考虑城市享有的各种福利、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的实际差距相差5~6倍。直到2006年底,由于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城乡收入的差距才有所缩小。
2005年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提案,其中建议国家应当制定更长期的统筹发展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尽可能地消除乡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局面。如果从这个问题入手,国家应首先加强对农村的援助,特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公路、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等,让农村地区的群众也能充分感受到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使他们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来。
2.2 全面提高传播媒介普及水平。增加落后地区的媒介接触机会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信息分布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在一些西部及偏远的农村地区还没有普及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介设施。就是在同一地区,各个阶层的媒介普及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别。传媒的缺乏以及分布的不平衡,不仅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人民文化知识的提高,更阻断了他们与东部沿海及一些大城市之间的信息往来,这也成为西部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国现在有7.37亿农民,其中有绝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地区,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如何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生活水平、如何普及这些地区的媒介,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中之重。
在现在的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强化农村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的有线电视普及率,拓宽报纸、杂志、书籍在农村市场的发行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普及网络技术。政府在普及这些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恰当的降低这些项目的收费标准,使每一个贫困地区的人都能充分的接触媒介,从媒介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此外,政府还要转变观念,深刻的认识到信息贫困应当向经济贫困一样受到社会的重视,面向弱势群体的媒介应得到扶持和补助。
2.3 增加教育投入,消除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根据“知沟”理论的假说可以得知: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储备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力也就越快。只有掌握了各种能力,才有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才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可以显著提高这些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国外学者用50个国家的数据做了相关的统计和研究,其结果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关系。[6]发达国家使用冶贫的手段,就是给低收入者取得高收入者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也是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推崇的缩小贫富分化的手段,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