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大互联网厂商纷纷“撞机”,凸显了互联网厂商抢滩“软硬结合”的迫切心情——乱世出英雄,谁都想把握先机,成为下一个苹果或谷歌。
遍观目前互联网厂商和终端厂商合作的新智能手机业态,其实可以简单总结出一个特点和困境:普遍采取低价策略、普遍联手二线国产终端厂商、普遍不好卖。“低价高配”策略是“互联网”牌手机毫无例外遵守的游戏规则,甚至已经将低端智能手机的价格档位从“1000元”拉至“500元”,但到目前位置,并无任何一家“互联网”牌手机可以拿出漂亮的手机销售数据,有终端厂商向笔者透露,互联网牌手机市场销量并不太好,甚至有些惨淡。
即便是开创了互联网牌手机先河的小米手机,虽然销量惊人,但目前也在饱受售后服务缺失的困扰。对于售后维护的渴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互联网”牌手机在硬件上的瑕疵。
事实上,互联网”牌手机打的往往是其独特的软件环境,但这一“独特”目前显然无法鲜明地跳入消费者视线,成为手机的有效卖点。“互联网”牌手机想要成为下一个苹果和谷歌并非痴人说梦,但要过的恰恰是硬件关,而非软件关。
随着软件平台发展的深入和全面,消费者在选择一款智能手机终端时,考虑更多的并非软件平台,而是硬件终端配置带来的体验,iPhone之所以独领风骚,其精良的硬件设计、完美的操控体验功不可没,也是其“软硬结合”的优势所在,而“互联网”牌手机目前只是简单模仿,选择一个硬件合作厂商,将集成了自有业务的安卓平台搭载在硬件终端之上,颇有“东施效颦”之嫌。
要知道,随着手机基础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底层协议级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行业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但同时,消费者对手机的外观、功能及用户体验方面的综合要求又大幅提高,因此,对手机厂商的研发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低成本已经无法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研发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手机的品质和竞争力。
“互联网”牌手机可以凭借低价、低端打入市场,但目前走的仍然是终端厂商代工的“加工”道路,仅有“制造”,没有“创造”,谈不上硬件设计的独特性,更谈不上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不如先过好硬件关,再想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