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3/3/28 10:47

“两微”之下话短信

通信世界周刊  魏武挥

短信作为一种通信工具,从传播角度而言,起到两个作用: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职能(比如营销群发短信、手机报)和点对点人际传播职能。大众传播职能大部分情况下用于商用,人际传播职能则基本属于老百姓自行使用。

在微博微信等数字工具兴起后,短信的地位受到冲击。比如拜年时,大量用户使用微博微信的方式进行拜年,与短信不同,这对运营商而言并不能产生利益。有说法短信即将被淘汰,但无论是商用,还是一般人使用,短信被淘汰或者说被小众,可能还很遥远。

在人际传播职能方面的,微博来替代短信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它主体是一个媒体,虽然是社会化媒体,但社交目前来看不是最主要的。在手机上利用微博私信来进行沟通,操作很麻烦,远不如短信省事。拜年这是一个非典型性应用(其实它是一种个人角度上不太常见的大规模群发),日常生活,微博私信对短信的冲击很小。

冲击主要来自微信。这是一个基本以手机使用为主的客户端,操作也很简便,加之又是免费,对短信冲击不小。但微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使得短信依然有用武之地:确认机制。

在没有得到对方许可的情况下,张三是不能向李四推送微信的。微信直接连着用户的朋友圈这个类似微博的功能,有些用户的确卸掉了这个功能,有些用户还会去设置他人观看自己朋友圈的权限,但总是麻烦的。基于不想让一般性的所谓朋友太过窥探到自己认为还算私密的东西,这个许可并非是来了就一定同意的。

于是这在人际传播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我能询问到一个人的手机号,向其短信咨询一些事,但我很难询问到一个人的微信号,或者即使询问到了也很难获得对方的许可成为他所谓的“朋友”。短信在陌生人、比较生疏的“朋友”中依然有其用武之地。

职场上就有很多比较生疏的“朋友”,双方的关系是基于生意的,谈不上有太多友情在——当然,我不排除有些职场来往最终真成了朋友——他们之间的联络,短信的负担远比微信小。虽然短信看上去是要花点费用的,但它有情感的负担。

拜年这个非典型性的情境同样如此,大规模的拜年,也有很多职场文化在:提示你我是想着你的,有微信连接的发微信,没有的就只好发短信了。

微信被定义为熟人社交、私密社群,但人际传播,总有陌生人、半生不熟的、似熟非熟的,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是,以前某种原因熟了后来不熟了,这些情境都是客观存在的。短信这个工具在这种情境下,可能比微信更适合,故而需求依然存在。可能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要说就此终结或者小众化应用,在可见的未来里,是不太现实的。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