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近日发布的截至9月底的运营数据显示,移动用户总数达1.5262亿户,其中3G用户数为5972万,实现国内3G三分天下有其一,3G渗透率达到39%,居三大运营商之首。
从2004年提出转型至今的8年间,中国电信这家百年老店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焕发了新的活力。从单一的固网运营商到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电信2011年成功甩掉了“固网运营商”的帽子,2012年是中国电信天翼3G快速腾飞的一年,在新三者转型的路上中国电信再出发。
中国电信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天地一体”网络的电信运营商,近年来通过大力创新,打造大容量、高速率、能力领先的新一代全业务网络,在有线宽带、天翼3G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回望2008年中国电信接手C网时,有效用户不到3000万。经过3年多的努力,中国电信建成了全球最大的CDMA网络,天翼3G网络覆盖中国大陆全部县及县级以上城市、近90%的乡镇,海外漫游通达全球。截至今年9月底,CDMA用户总数达1.5262亿,其中3G用户增至5096万,天翼3G成功跃升为国内最受欢迎的3G品牌。
作为国有大型骨干型企业和国家批准的创新型企业,近年来中国电信逐年加大科技投入,2011年投入高达88亿元,重点对智能管道、综合平台、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LTE、三网融合等技术领域跟踪研究,开展技术试验及推广应用。
未来4G是大势所趋,虽然国内目前仍没有正式商用的4G LTE网络,但中国电信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前瞻性的务实技术研究。中国电信在今年6月份展示了“蓝极光”技术,主要用于LTE/LTEA技术标准之上,构建涵盖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平台,大幅度提高LTE移动通讯系统的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蓝极光”计划的成功,已经引起美国、日本国际发达国家运营商的关注。
终端产业链焕发生机天翼后劲十足
中国电信的华丽转身带动了CDMA终端产业链的发展,中国电信不遗余力的支撑着CDMA产业链的一方晴空。国际著名芯片厂商高通和诸多手机厂商预测,中国将在今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DMA智能手机市场。
在2012中国电信终端产业链年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表示,预计2012年天翼终端需求量将超过8000万部,其中3G智能手机4500万部。统计显示,CDMA终端产业链合作厂家截至2012年6月已经超过510家,比去年增加100多家,新增手机厂商30多家。510多家合作伙伴中,包括芯片平台商22家,设计公司37家,第三方应用160家,终端厂商298家,终端款式突破1500多款,合作伙伴包括苹果、小米、360等厂商,消费者有非常大的选择权。
中国电信终端定制模式以及渠道的创新让CDMA终端产业链得以展翅腾飞。在渠道方面,中国电信既有天翼自有渠道,又有国代商渠道,同时还有家电连锁店,以及厂商的直控渠道。天翼终端的定制呈现出三个新方向:新技术、新业务、新互联网。新技术包括超长待机、摄像技术强化、屏幕升级和支持IPV6;新业务包括手机阅读、游戏、音乐和手机云;新互联网手机主要融入互联网特色,例如小米,阿里巴巴,360等。
集群业务创新开启二次创业旅程
进入3G时代,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中国电信提出“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此后,以视讯、阅读、游戏、物联网、创新孵化为代表的八大基地相继落地。2012年3月,中国电信正式启动上海创新孵化基地,通过组织和机制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意在培育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新公司,带动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
开拓创新业务集群,对中国电信这家老牌国企而言,更像二次创业。为此,中国电信成立创新业务事业部,构建一个新的、系统性的、适应移动互联网特性的运营环境。在众多运营商的创新集群中,中国电信是最早提出“断奶”运作基地业务的。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体现,而其中一些基地成功实现公司化运营,也证明了这个方向值得其他运营商借鉴。
天翼视讯作为中国电信设立的八大创新基地之一,通过私募,市场化运作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视讯产品的自主经营,以及外部资本的成功引入,在自身的血液中成功植入了互联网基因。截至今年10月,天翼视讯总用户数已突破8000万,成功实现了用户付费观看的商业模式。
翼聊是中国电信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的典范,同时也是中国电信切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一。中国电信在即时通讯领域的创新,在整个电信业所起到的导向意义以及诱导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基因转变进而实现转型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从规模经营转向创新经营,由话音经营转向信息经营,中国电信转型不断走向深入,开展专业化的移动互联网运营,则是其转型突破的又一前瞻性举动。
中国电信把具有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开放出来,意味着打开了与社会各方合作的大门,金融机构、券商、政府机构、传媒、广告公司等都有可能与之进行不同类型的紧密合作。互联网的基因在中国电信中会不断地有生长的土壤。从中国电信的历史上看,那个对电信基础业务高度依赖的大国企正逐渐远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有更广阔产业聚合能力与业务能力的世界级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