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0/7/12 07:54

提升TD用户感知考验综合实力

通信产业报  卢子月 孟祥初

中国移动3G(TD-SCDMA)网络2010年扩容工程招标即将尘埃落定。此次招标规模接近前三期的总和,中国移动将采购约10万个基站,除了对前三期已经实现覆盖的238个城市进行扩容和补点外,还将在101个地市新建TD-SCDMA(以下简称“TD”)网络。如此大规模的网络建设的目的何在?除了单纯改善网络覆盖,中国移动的大手笔投资能给TD用户带来什么?

事实上,本年度最大规模的设备招标集采的核心目标,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提升TD用户感知,中国移动也首次将提升用户感知列为招标重点考核内容,针对这一要求,八家竞标厂商纷纷积极创新,各自推出了一系列可有效提升网络性能的创新解决方案,不断加深TD网络优化的深度。

如何提升每一个TD使用者的业务体验?从最终使用者、TD建设者以及深谙海外市场的研究者身上,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可视电话滴水见海用户感知尚需保障

在3G推广初期,业界曾一度将可视电话视为3G的“杀手锏”业务,这一业务也直接体现了TD终端用户的真实用户感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李进良是“力挺TD”的代表。在向记者回忆使用可视电话的经历时,李进良告诉记者,在TD网络试商用初期,只有在中国移动的TD基站附近才能顺利接通可视电话,而在远离基站的地方,接通很难,时常直接转换为语音通话。此外,可视电话需要两部手机同时支持3G网络,但由于早期TD网络覆盖不完全,经常出现一部手机信号显示H(HSDPA),另一部信号则显示E(EDGE)的情况,视频通话难以完成。

经过三期规模TD网络建设,中国移动从广度、深度上不断提升TD网络质量,截至2009年末,中国移动已完成投资800亿元,TD基站累计建设完成10.8万个,网络覆盖238个地市,TD网络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也可以从可视电话使用上得以体现,李进良告诉记者,最近他在参观上海世博园时,通过TD手机与阔别几十年的老朋友“面聊”,倍感亲切,身边的几个老朋友都由衷地赞美TD的迅速发展。

李进良教授的经历,反映了TD网络在成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给用户带来的截然不同的体验。普通的手机用户关心的并非网络采用何种制式与技术,良好的使用体验和用户感知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目前,中国移动虽然已经进行了三期的招标与网络建设,但是TD网络的用户感知度仍然相对落后于其他两种制式。

虽然TD网络KPI指标已接近GSM网络水平,但在用户感知度,尤其是3G网络所独有的特色业务的感知度上,仍然无法与GSM网络的成熟相提并论。在这方面,以中国移动为主导的整个TD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提升感知需过“三重门”

如何才能提升TD网络的用户感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郭宝以实际经验总结,保障用户感知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网络、终端和热点覆盖。

首先,网络是移动通信的基础。中国移动研究院黄晓庆院长谈到中国移动核心技术时指出:“归根结底,移动通信只有三个基本法则‘覆盖、覆盖、覆盖’,未来的移动互联网覆盖不再是一个语音信号的覆盖,而是高速数据信号的覆盖。”郭宝认为,因为TD网络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目前TD网络优化应建立在做好覆盖的基础上,先做好覆盖,然后再优化提升网络性能。

李进良也强调了提升网络覆盖的重要性:“可视电话的用户感知度不好,问题是TD网络部署没有做到深度覆盖;上网本市场没有达到预期中的火热,原因也是TD网络的室内覆盖不足。”日讯科技副总裁刘秉承认为,现阶段TD网络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室内覆盖的不足;其次,TD的数据业务带宽还明显低于WCDMA;第三,中国移动在2G/3G互操作方面的融合方案还不完善。

针对TD网络的覆盖问题,业界应对TD网络建设保持耐心,建设一张像GSM网络一样成熟的TD网络,不是一蹴而就的。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的刘羽指出,国外运营商在3G建网初期,用户感知也有很多不足。部分是手机终端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网络部署不完善。掉线、热点地区网速慢、视频电话不流畅等问题时常出现。随着网络部署逐渐成熟,以及HSDPA普遍上马,在网络方面的议论越来越少,现在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针对初期网络覆盖的不足,日本运营商偏爱采用热岛式的网络部署原则,即首先满足热点地区和人口活动密集地区,并按照通信活动的模式配置网络。根据区域人口活动的模式,来决定加大载频数量以支撑高流量数据业务集中使用,或者仅仅满足语音和少量高流量用户使用,其次才强调地域上的广泛覆盖。

在终端方面,相比2G网络,终端的数量与质量对3G网络的影响更加明显。截至去年底,TD终端增加到266款,但终端款式还不能适应细分市场。用户感知也尚需改善,例如,记者在实际使用时发现,TD终端从2G重选到3G还有10秒时延,还存在手机待机时间短,时有死机,价格偏高等问题。刘秉承认为,终端问题是制约移动用户感知的主要问题。由于TD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TD终端厂商也大部分都是国内厂商,这与WCDMA终端数量众多、国际品牌众多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户在挑选手机时,关注的不仅仅是手机的外形是否好看,更重要的是手机能否提供受欢迎的业务,好的应用能为用户带来便捷实用的感知。中国移动对外开通“MobileMarket”,就是要把运营商和厂家、消费者和创新者结合在一起,用好的应用吸引更多的TD用户。刘羽表示,日本运营商非常重视手机终端的研发。他们拥有自己专门的手机研发部门,与手机厂商的研发部门一起,在充分理解用户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研发相应的手机。手机的设计都为运营商的主打业务量身定做,以确保业务能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

国外运营商心得

用户感知的主体是人,人对事物的感知是主观的。因此,欲提升用户对3G网络的体验感知,除加大力度进行网络扩容外,运营商还应提高品牌营销与服务意识,深入研究市场发展状况与用户使用习惯,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在这方面,国外运营商一直走在前面。

德国电信运营市场非常熟悉的云晴告诉记者,德国运营商并不着重宣传网络技术的领先性或者网速的快捷,而是重点宣传网络的使用情景。这是一种基于用户体验的宣传方式,德国运营商非常注重对3G网络的立体感知宣传。

在德国,用户可以从运营商的宣传中清晰地得知自己可以利用3G网络做什么。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信息很完善,并且透明度很高。例如,T-Mobile会向用户提供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所能获得的不同的用户体验:在下载照片、发送或接收邮件、分享歌曲、传递视频时,T-Mobile会分别提供相关的速率。另外,T-Mobile会将各种信号在覆盖区域内状况的详细数据提供给用户。这样,用户便可以对自己所使用的3G服务有清晰明确的了解,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与此同时,德国运营商对产品的资费和设计尽可能简单化、直接化。例如T-Mobile的移动互联品牌很清晰地告诉客户什么使用情景下可能产生怎样的数据量,从而使用户决定应该使用怎样的数据产品,具体到能列出手机互联、数据卡、无线互联网的区别。这大大增强了产品的透明度,客户对产品的功能和极限都有清楚的认识。客户满意度相对容易提高。

刘羽表示,国外运营商非常重视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来部署网络。通过了解用户各种通信行为发生的规律,尤其是在地域上的规律,根据即将推出的业务在流量上要求,以及用户使用这些业务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可能性,来进行网络的优化,对用户体验有很好的提升。在这背后,运营商的市场策划部门和网络运维部门需要有很深的合作和统一的指挥。

提升用户感知的“TD创新”

国外运营商之所以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相对成熟的3G网络是服务的基础与保障。TD网络起步比较晚,积累的经验不够多,欲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感知度还需要在网络的扩容优化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网络性能。

中国移动TD网络2010年扩容工程招标对技术的要求为历次招标最高,这无疑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中兴通讯TD产品市场总监姚磊表示,由于TD网络连续覆盖不足,导致实际网络中出现过多的2G/3G互操作,从而影响用户感知,当用户使用业务的时候,明明是希望高速业务却重选在GSM网络,体验的是GPRS和EDGE。中国移动需要通过快速建设精品网络来迅速提高TD网络连续覆盖比例,从而提升用户感知度。

为打造精品网络,华为中国区无线Marketing副总工周建国认为,针对提升用户感知的技术创新应从四方面入手:第一,网络资源需要与业务类型匹配,需要进行精细化业务管理。第二,KPI持续提升却并未有效提升用户体验,这需要建立基于用户感知的评估手段,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网优。第三,提升网络性能,有效解决室内覆盖问题、提升业务上行带宽、发现现网问题终端、通过网络适配解决部分终端问题,从网络融合出发,提升2G/3G互操作性能。第四,用户数量持续提升,需要解决系统容量和干扰问题。

新的建网要求催生出众多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大唐移动提出的QoE(QualityofExperience,用户感知)评估体系,通过建立业务质量KQI和网络质量KPI之间的关联模型,建立了一整套反映用户感知的KQI指标评估体系。爱立信为客户提供2G/3G协同优化解决方案以及室内/室外协同优化解决方案。华为试验Iur-g+2G/3G互操作测试,并探索基于数据业务客户感知优化。对于TD同频干扰问题,中兴通讯提出了MDIC多小区下行干扰协同技术、HSDPA慢速功控、“告知式”多小区联合检测等方案。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