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09/7/23 11:01

浅析“无线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信息产业网   辽宁省通信管理局 王奇

虽然“无线城市”在全球罕见成功案例,但这并不表示在中国不能成功,以应用来促进“无线城市”的发展已得到公认,对行业应用等能商业化的业务收费,不能商业化的业务对老百姓实行免费,鼓励大家使用,培养用户习惯,将是确保“无线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新的经营模式。

从2007年起,“无线城市”的概念开始在中国悄然升温。2008年,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相继开通“无线城市”。奥运期间,北京三环内免费提供无线宽带服务,更是吸引了众多媒体和用户的眼球。

自2004年费城提出“无线费城计划”后,全球已建或在建的“无线城市”大约1000个左右,但由于技术和经营上存在问题,使得目前几乎没有成功运营的案例。近两年,中国一些地市在“无线城市”经营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突破,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和经营方式方面的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

建设“无线城市”首先要保证信息安全。目前各“无线城市”主要是采用Wi-Fi技术来实现,遗憾的是,Wi-Fi标准在安全性上存在严重先天不足。当数据传输完全暴露在半空中时,如果安全性不好,合法用户的数据就很容易被非法用户截获和破解。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演示案例:桌上并排摆放着两台配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其中一台向外界发送邮件和通过MSN聊天,另一台进行数据包的抓取,通过无线局域网扫描工具,轻而易举地破解了邮箱密码和MSN的聊天内容。这是信息被窃取的示例,抓包过程非常简单,信息获取的工具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简单易学。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鉴于Wi-Fi无法保证其安全性,也未予使用。所以保障政府、商业及个人信息安全是建设“无线城市”的首要考虑因素。

为解决安全问题,我国于2003年推出了WAPI标准。WAPI是无线传输协议的一种,与Wi-Fi协议比较相近,硬件上是通用的,由我国掌握加密的核心技术。它的加密技术比Wi-Fi先进,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公开密钥体制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和秘密密钥体制的分组密码算法,实现了设备的身份鉴别、链路验证、访问控制和用户信息在无线传输状态下的加密保护。今年4月,工信部宣布今后手机可以使用WAPI技术,6月,中美达成一致,WAPI将以独立标准的形式推进成为国际标准。所以,为保障信息安全,建设无线局域网时宜优先考虑兼容我国的WAPI标准,以确保用户利益不受损失。

以TD-SCDMA技术建设“无线城市”

采用Wi-Fi技术面临极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建设“无线城市”还可以采用TD-SCDMA等3G技术或WiMax标准。事实上,厦门、秦皇岛的“无线城市”建设均采取了TD-SCDMA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Wi-Fi相比,TD-SCDMA在安全性、覆盖范围和移动性上有明显优势,但传输速率和经济性上有所不足,WiMax则介于两者之间。(详见下表)

WiMax于2001年提出,相关标准目前仍在完善中,最主要的是,WiMax与我国的TD-SCDMA频段有冲突,2007年WiMax向ITU申请成为3G全球标准时,中国投了反对票。所以,采用WiMax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建设“无线城市”,基本不太可能。

众所周知,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3G标准,我国拥有大约30%左右的核心专利。多年来,我国在高科技产品上一直没有话语权,在DVD、GSM手机等产品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却只能挣到微薄的加工费,大把的银子都支付了专利费。现在,3G时代到来了,我们通信行业不能再沦为发达国家的“打工仔”,我们要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产品,要有话语权。我们有数千亿的庞大通信设备市场,足够让TD-SCDMA技术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不宜再让Wi-Fi这样安全性差,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占领我国通信市场。

在“无线城市”建设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苏金生就指出,我国“无线城市”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各级主管部门还需要加强“无线城市”的指导,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运用TD技术推动“无线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充分利用已建成的TD-SCDMA网络是最快提供“无线城市”服务的解决方案。

经营方式问题

虽然“无线城市”应用前景广阔,国内外也试验了多种商业模式,包括政府出资、ISP、上游付费、合作社模式等,但基本上没有经营成功的案例,究其根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缺少吸引人的应用;

2.用户数量远较手机用户少;

3.支持的手持终端不够丰富;

4.终端上相关应用程序欠缺;

5.用户使用习惯尚未培养好。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吸引人的应用,造成用户较少。在移动的环境下,仅能上互联网是无法吸引大量用户的,只有笔记本用户,才会采取移动的方式上互联网,可笔记本用户才有多少呢?这里必须要开发新的应用,面向体积较小的手持终端用户。只有手持终端用户数量上来了,“无线城市”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厦门市利用TD-SCDMA网络建设“无线城市”的一个应用案例:

你的手机屏幕上可以为你提供实时的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图,红色表示拥堵、缓慢的道路,绿色则表示畅通,在城市车辆越来越多的今天,会有很多人愿意使用这项业务,这对缓解城市交通也有相当的裨益。当然,要开发类似的应用,需要市政与公安交通等政府部门和“无线城市”经营者、软件开发商通力配合,实时获取各条道路的车速、流量等信息,编程加以分析,生成这种道路交通流量图。同时,通过手机代收费的方式,保障投入各方利益,以推动产业链健康发展。

“无线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信息化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在政府、制造、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后,通过无线宽带将信息提供给社会,使得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随时可以查询、应用这些信息。要做到这些信息对用户有用,老百姓愿意用,随着用户群逐渐增大,反过来还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老百姓也能从中感受到“无线城市”带来的好处,做到多赢。所以,建设“无线城市”首先要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并综合利用这些信息,下力气开发设计各种应用,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以业务带动市场,以市场发展反过来再促进信息化。

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用户的手持终端也是需要重点发展的对象,传统的中低端手机,仅能打电话、发短信、拍个照片,是难以担此重任的,我们需要的是支持TD-SCDMA、WAPI、WiFi等高速无线宽带功能的手机。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将更有助于“无线城市”的发展,只有这些手机才能让我们随时随地使用宽带业务。我们还需要为智能手机开发各种适用无线宽带的应用程序,以丰富用户使用内容,给用户创造良好感知,才能提高用户使用量。

在中国,“无线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相关应用不够丰富,老百姓对如何使用也不够了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精力再新建一张覆盖整个区域的无线宽带网,恐不是很经济,也难以很快获得稳定的业务收入,无法形成健康的产业链。我们将精力放到信息化工作上,结合用户需求,开发多种应用,充分利用现有的TD-SCDMA等3G网络提供“无线城市”服务,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虽然“无线城市”在全球罕见成功案例,但这并不表示在中国不能成功,以应用来促进“无线城市”的发展已得到公认,对行业应用等能商业化的业务收费,不能商业化的业务对老百姓实行免费,鼓励大家使用,培养用户习惯,将是确保“无线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新的经营模式。

政府定位问题

极少数的城市,如巴黎和新加坡,其“无线城市”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并进行维护的。这又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政府充当什么角色?出现的亏损谁来承担?而且运营和维护经验与专业公司相去甚远。事实上,法国电信已就此事起诉巴黎市政府,理由是:违反了市政当局不能提供不公平的电信服务的规定。

在“无线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应当走市场化的道路,政府不宜投入和参与运营、维护。政府的工作是提供政策扶持和资源的整合,开放拥有的市政资源,组织实施产业信息化,组织运营商、终端产品开发商和用户之间进行产业对接,带头使用所开发的各种应用。

在中国,各级政府部门还要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地搞好“无线城市”的发展规划,一要防止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二要研究如何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WAPI的产业发展。在辽宁省,大连、铁岭等部分城市已经着手建设“无线城市”。对此,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和宣传,做好资源整合工作,要使其成为一个便民、利民的实事。

监管面临的挑战

“无线城市”为用户提供了新的通信方式,这使得通信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对“无线城市”带来的如下诸多新问题加以认真研究。比如“无线城市”运营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问题;“无线城市”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无线城市”采用的组网标准;“无线城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问题;“无线城市”运营商应用模式和其他媒介既有模式的冲突问题等。

“无线城市”,无限精彩。作为未来城市的一张美丽名片,“无线城市”能给城市的商务旅游、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等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前景十分广阔。只要我们加大政府资源整合力度,做好信息化工作,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构建良好的产业链,“无线城市”一定会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工程。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