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电信之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除了持续升级3G网络,也在Wi-Fi上前所未有地加大推广力度,随着Wi-Fi热点迅速增多,以及Femtocell等新技术的出现,多种组合式技术力图让3G网络变得“更快更好”, 这也使得LTE到来前的网络状况变得更为复杂。对此,本刊采访了专业人士,请他们解读LTE部署的关键问题。
1《通信世界周刊》:在部署LTE前,各地的3G网络也正在借多种技术大力实施深度优化,可是目前,3G室内覆盖似乎仍不理想。
马红兵:目前运营商非常重视3G室内覆盖。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向中国这么大力度建设室内覆盖的国家是非常少的,国内运营商在室内覆盖上的力度、资金和网优的力量都明显比其他国家大,对比来说,国内的室内覆盖情况已经远好于很多国家。但是,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各地的新建、拆迁、改建等区域非常多,这导致城市的扩张速度很快,高楼不断增多导致原先的基站大量搬迁,大城市新建基站数量赶不上拆迁、改造数量。同时,城市内小区业主维权意识强,基站进入难度大。这些都导致了用户的3G室内体验不佳。
高楼逐渐增多的另一个后果是高楼的导频污染问题很严重,多频段的高层信号叠加,使得用户终端看上去信号很强,但载干比很弱,无法很好实现解码。对此,中国联通已经通过多天线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在高层靠窗区域还是避免不了这类问题。由于误码率高等原因,网络无法保证正常的数据吞吐率,这些问题也都直接影响了用户手机上网的体验。
所以,在现阶段3G室内覆盖方面,三家运营商还会做大量的工作,提升数据业务的能力。
运营商现在大力发展Wi-Fi,希望分担一些数据业务的流量,降低运营成本。中国联通以前在上网卡方面没有大力推广,不想给网络造成太大压力。现在联通的网络负载不重,正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大力推广上网卡业务。
2 《通信世界周刊》:从网络实际情况看,HSPA+、EV-DO Rev.B、Wi-Fi等组合技术的发展应用,是否会延缓LTE的部署?
马红兵:我认为,LTE与3G的深度优化是不同的概念。LTE还会带来网络的复杂性,并不能说LTE的推出就马上解决了3G的室内覆盖、扩容等问题。因为LTE的频段更高,在2.6GHz,传播性更差,同时也有同频复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干扰消除,现在已有多天线等技术来克服这些问题,有助于平衡数据业务的吞吐等,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LTE与组合技术优化3G这两个并不矛盾。
所以运营商现阶段还需加大网优水平,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峰值速率。
另外,目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在进行用户业务差异化的研究,对用户进行分类,分配不同的流量给有不同需求的用户,例如对高端用户尽量保证2Mbit/s的带宽,对中端用户提供1Mbit/s带宽,对低端的用户保证384kbit/s的带宽,以及根据套餐使用情况优化带宽分配等。
梅承力:与2G、3G、LTE等蜂窝技术不同,Wi-Fi定位于室内高速率、低移动性的无线宽带,中国电信现在也提供CDMA+Wi-Fi的业务,支持用户优先选择Wi-Fi,一方面是满足低价值的上网业务,通过就近的互联网疏导流量,同时保护频率资源,节省蜂窝网投入成本。而LTE本身具有高质量QoS保障机制,较适合高价值的精品业务。当然这些网络之间是要通过融合方案来共同发展的,对于融合方案国际标准组织也在讨论合适的架构,对各种业务切换、网络负荷的分担等提供技术保障。
此外,在LTE室内覆盖这一块,同频干扰、室内MIMO等方面还存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问题,短时间内替代Wi-Fi室内覆盖也有一定难度,所以Wi-Fi等多种技术与3G组合发展是不会影响LTE进程的。
3 《通信世界周刊》:在部署LTE之前,运营商要做哪些必要考虑?
马红兵:LTE在网络上实现了真正的IP化,不再适用于传统的网络管理方式,而是要面临革命性变化,这对运营商来说有很大挑战。我们现有网络大量基于TDM、ATM的非IP网络,这些原有的投入,需要运营、折旧等来“消化”。大带宽业务市场需求也在增长,例如各类智能终端的应用。
网络的不断升级,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梅承力:LTE覆盖涉及到很多问题以及很大的投资,在网络部署之前需要考虑现有网络的能力,以及实现融合的可行方案。2G/3G/LTE等多个网络之间的融合、互操作等不受基站部署的影响,运营商可以在这些方面,先把核心网的能力打造出来,在核心网之上有很多业务应用可以做提前准备。此外还可以在核心网上进行网管、计费、运营相关的准备,在LTE真正到来之前把准备工作做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