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C2025
2025年6月24-27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https://b2b.csoe.org.cn/meeting/aopc2025.html
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CSOE)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5年第六届世界光子大会”定于2025年6月24-2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此次会议是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年会,大会包括“第14届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交流大会 (AOPC 2025)”和“第十六届中国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大会旨在聚焦全球光学及光电子领域的前沿技术及最新应用,以场景为牵引,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服务为抓手,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产业论坛+展览会+需求合作对接+评奖推优+人才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大会征文已开通,欢迎广大科研人员、研究生、博士生积极投稿参与会议交流!通过评审的稿件将在SPIE文集(EI检索)正式发表,优秀稿件将推荐到SCI期刊和EI期刊发表。诚挚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踊跃投稿并参会!
主办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CSOE)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美国工程院
德国工程院
俄罗斯工程院
瑞典皇家工程院
新加坡工程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德国夫琅禾费研究所
韩国光学学会 (OSK)
日本应用物理学会 (JSAP)
新加坡光学学会 (OPSS)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CSOE)
联办单位(更新中):
清华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
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散射辐射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空天宽谱段探测与智能感知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委夜视技术专业组
大会主席:
张广军院士,中国工程院
吕跃广院士,中国工程院
Kent B. Rochford, SPIE, USA
大会执行主席:
曹良才,清华大学
板块主席:
激光板块
周朴,国防科技大学
曾勇,北京工业大学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
信息板块
谭小地,福建师范大学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光学板块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
杨宗银,浙江大学
张志辉,香港理工大学
光子学板块
徐可米,北京理工大学
席鹏,北京大学
张晗,深圳大学
专题分会:
Topic1: Las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 激光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周朴,国防科技大学
曾勇,北京工业大学
S.A.Babin,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
程序委员会:
陈玮冬,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
朱洪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程鑫彬,同济大学
刘伟伟,南开大学
麻云凤,国家激光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郑耀辉,山西大学
Philippe Grelu,Université Bourgogne,Dijon, France
Michalis Zervas,ORC,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Nikolai Platonov,IPG Photonics Corp.USA
Olga Kocharovskaya,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USA
邀请报告:
HARITH Bin Ahmad,Universiti Malaya
MUHAMAD KHAIROL ANNUAR Zaini,Universiti Malaya——Advances in High-power Ytterbium-Doped Pulsed Fiber Laser Systems: Design,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Valentin Petrov,Max Born Institute for Nonlinear Optics and Short Pulse Spectroscopy——Nonresonant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s
MOU Chengbo,Shanghai University
王鹏飞,东北师范大学——Mid-Infrared Fluoride fibre lasers
赵智刚,山东大学——Widely Tunable 460-3535 nm sources enabled by fs-OPO Pumped by Yb:Fiber Laser and Its Harmonics
王雅君,山西大学——Ultra-low noise laser and its applications
史少平,山西大学——Squeezed light gene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quantum information
柳强,清华大学
刘建胜,上海师范大学
胡明列,天津大学
王雨雷,河北工业大学
张国新,杭州盛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陈怀熹,福建师范大学
姚波,山东大学
姚金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齐鹏飞,南开大学
王方,南开大学
王攀,南开大学
议题方向:
Laser physics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Laser materials and laser components
Advanced laser sources
Emerging laser concepts
Laser-based Micro- and Nanoprocessing
Laser 3D Manufacturing
Laser Materials Processing
Laser communication
Laser beam propagation and beam control
Frontiers of laser related education
Topic2: Infrar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 红外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李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
唐鑫,北京理工大学
刘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周峰,北京邮电大学
刘银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赵俊,昆明物理研究所
王成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
唐绍凡,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李永富,山东大学
徐云,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邀请报告:
Jong Soo Lee,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Piotr Martyniuk,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Militar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UT), Poland
Wen LEI,,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
邓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微纳集成红外芯片
胡慧成,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宽光谱胶体红外量子点的合成及其探测器应用
刘银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高光谱遥感仪器的发展与应用
马英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铟镓砷雪崩焦平面研究进展
牟鸽,北京理工大学——红外-可见光上转换技术
孙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碲镉汞中波红外焦平面研究进展
王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超长波红外焦平面研究
瓮康康,北京理工大学——有机光电传感器件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碲镉汞短波红外焦平面研究进展
赵俊,昆明物理研究所——碲镉汞长波红外焦平面研究进展
周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二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研究进展
喻松,北京邮电大学——基于高稳定光学频率梳的时频传递和时频测量
李永富,山东大学——Parameter-Modulated NIR single-photon detection
周峰,北京邮电大学
议题方向:
Novel infrared and pho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Advances in shortwave, mid-wave and long-wave infrared detectors and FPAs
Novel infrared detectors and technologies
Controlling and integration of refrigerator
Infrared devices and microsystem
Infrared optical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Advanced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Infrared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Novel combin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optical sensing
Space remote sensing and spectral imaging
Novel imaging reconnaissance and early warning
Low-light-level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esting and evaluation of infrared imaging and detecting systems
Industrial, public security, mechanical and other applications
Machine vision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applications
Machine vision and automatic driving and other applications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3: Optical Sen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 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蒋亚东,电子科技大学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共主席: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
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陈凡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苏云,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曾龙辉,郑州大学
娄正,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秦书超,聊城大学
邀请报告:
Mingdong Dong,Universitas Arhusiensis, Danmark
郝小鹏,清华大学——Plane blackbody source by femtosecond laser brush manufacturing
高连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HSI-MSI Fusion and Disaster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黄峰,福州大学——Multiaperture multispectra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刘雁飞,中芯热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面向低维材料的异质片上集成芯片架构及成像技术
娄正,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低维半导体光电探测器
罗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铪基铁电存储器技术
修鹏,散射辐射重点实验室——Application of large aperture infrared optical system for measurement of outer space targets
张伟利,电子科技大学——多模光纤随机激光及其超分辨信息获取应用
周耀强,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可重构晶体管的多功能光电探测器件
孟优,湖南大学——碲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张恒凯,香港中文大学——基于GIWAXS技术的钙钛矿探测器的表征与研究
曾龙辉,郑州大学——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for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陈凡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广域精细热红外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董联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Application of Micropore Optics in X/UV detection
佃仁伟,湖南大学——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智能融合成像方法研究
王启胜,南昌大学——Lead salts semiconductors-based Infrared Sensors
王琦,东北大学
秦书超,聊城大学
刘宽,香港理工大学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吴艺明,厦门大学
议题方向:
Ultra-violet, visible and infrared sensing and imaging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nd far-infrared detectors and instrumentation
Novel lidar technology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and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Ocean optic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Combin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optical sensing
Machine vision, automatic target detection, image processing &analysis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4: Optical Spectroscopy and Applications / 光谱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王哲,清华大学
杨宗银,浙江大学
程序委员会:
陈沁,暨南大学
丁洪斌,大连理工大学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虞益挺,西北工业大学
袁鑫,西湖大学
张春峰,南京大学
邀请报告:
陈佰乐,上海科技大学
李 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李佳男,北京理工大学
王 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少伟,华东师范大学
杨原牧,清华大学
虞益挺,西北工业大学
张 磊,北京邮电科技大学
议题方向: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Atomic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
Raman spect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and TDLAS technology
Infrared and terahertz spectroscopy
Ultra-fast and transient spectroscop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dustrial measurement
Other relat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Topic5: THz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 太赫兹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
朱亦鸣,上海理工大学
杨琪,国防科技大学
张浩驰,东南大学
程序委员会:
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朱敏,东南大学
谢臻达,南京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谷建强,天津大学
邀请报告:
A. Kebie (Ph.D.),Luna Innovations Inc——Advancing Industrial Metrology through Terahertz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Deployment Strategies
张教,紫金山实验室——超宽带太赫兹光电融合通信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
陈佰乐,上海科技大学——超高速 UTC 探测器及其光电混频集成模块
吴晓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High-Power Strong-Field Terahertz Light Source and its Applications
王林,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拓扑半金属太赫兹探测与应用
曾泓鑫,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编码超表面的波束操纵与通信技术Beam manipu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terahertz coding metasurface
施奇武,四川大学——A Sub-THz Wired Interconnect System Enabled by Dielectric-Engineered Polymer Composites
贾琨鹏,南京大学——基于微腔光学频率梳的低噪声太赫兹频率合成
罗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超材料结构调控的宽带频率转换
杨琪,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雷达目标成像识别技术
钟凯,天津大学——Ultra-widely tunable high-power terahertz generation based on stimulated polariton scattering
李沫,电子科技大学——新一代光电融合毫米波太赫兹技术
许全,天津大学——太赫兹片上集成器件研究
谭智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ompact terahertz source based on semiconductor superlattice 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s
马建军,北京理工大学—— Enabling Next-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Advances in Terahertz Channel Propag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邓晓娇,清华大学——Terahertz rotational spectroscopy system and spectral analysis
侯磊,西安理工大学——Investigation of terahertz wave detection by Rydberg dark 利用里德堡暗态探测太赫兹波的研究
张亮亮,首都师范大学——Intense terahertz wave generation from air plasma induced by femtosecond laser
议题方向:
Terahertz radiation technology
Terahertz detec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Terahertz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erahertz regulation technology
Terahertz interaction with matter
Terahertz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ahertz imaging
Terahertz spectroscopy
Terahertz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6: Opt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 光学设计与制造
专题主席:
孔令豹,复旦大学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
Xichun Luo,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张志辉,香港理工大学
专题共主席:
冯泽心,北京理工大学
曹中臣,天津大学
邀请报告:
曹中臣,天津大学——纳米材料增效光催化辅助抛光工艺研究
陈巧,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SeeOD光学系统优化设计软件
程润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机器人磁流变高精度光学抛光技术
姜向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堇青石光学表面超精密抛光技术研究
洪之涵,上海交通大学——多透明度超精密玻璃3D打印光学系统
李正阳,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大视场天文望远镜光学系统设计与主动准直方法
刘晓华,香港中文大学——溶胶-凝胶法玻璃微纳结构制造技术
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自由曲面成像系统自动化与全局优化设计方法
马鑫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复杂光学曲面的测量技术研究
朴明旭,长春理工大学——极简化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吴仍茂,浙江大学——基于信息传输非成像透镜的衍射受限成像技术
项华中,上海理工大学——自由曲面光学设计
杨高,深圳大学——玻璃微纳光学元件热压印成形技术
姚鹏,山东大学——磨粒加工技术
张春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ICF纳米晶金刚石靶丸抛光技术研究
朱吴乐,浙江大学——硬脆材料光学曲面柔性加工技术
议题方向: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lens design
Novel optical system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Polymer optics and molded glass optics: design, fabrication, and materials
Optical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Reflection,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from surfaces
Laser Beam Shaping
Nonimaging optics: efficient design for illumination and solar concentration
Ultra-precision cutting technology
Abrasive machining process
Optical and laser machining technology
Assist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approaches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geometries
Measurement of surface integrity and defects
Inspection of subsurface damage and material property
Sensors and uncertainties
Ultra-precision system integration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Frontiers in ultra-precision and gree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7: Optoelectronics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 光电测试与测量
议题方向: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Absolute testing for metrology
Surface and dimensional metrology and applications
Machine/robot vision methods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r/Vr optical testing
Inspection technology in large-scale scientific facility
Special optical systems for inspection and measurements
System calibration and error analysis
Online and process control measurements
Topic8: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ion /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
专题主席: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郭进,CUMEC
李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蔡鑫伦,中山大学
肖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杨丰赫,张江实验室
余宇,华中科技大学
王凌华,福州大学
宋俊峰,吉林大学
恽斌峰,东南大学
时尧成,浙江大学
孙贤开,香港中文大学
田永辉,兰州大学
李洪涛,清华大学
邀请报告:
毕磊,电子科技大学——Recent progress on silicon integrated magneto-optical nonreciprocal photonic devices (Keynote)
常林,北京大学——High coherence on-chip optical frequency comb
冯雪,清华大学——Solv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photonic chip
谷一英,大连理工大学——Research on wideband two-dimensional (2D) photodetector array
胡袁源,湖南大学——Doping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李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Silicon optoelectronic computing chip for optical spectral reconstruction
李雨,上海交通大学——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transmission enabled by silicon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梁宇鑫,联合微电子中心——Ultra-low loss silicon nitride platform and its applications
祁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interconnection chip for computing networks
石暖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High-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 hybird intelligent computing
王瑞军,中山大学——Advanced short-wave mid-infrared semiconductor lasers enabled by hybrid integration
王逸伦,国防科技大学——Ultra-compact and high-speed silicon-based 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devices
Alex Yasha Yi,University of Michigan
虞绍良,之江实验室——Free-form fiber-to-chip coupler for highly efficient optical interconnect
张尊月,天津大学——Short-wavelength mid-infrared integrated optical spectrometer on silicon
周恒,电子科技大学——Research on optoelectronic-integrated 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议题方向:
Semiconductor lasers
Light detection and devices
Silicon photonics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Hybrid integration
Novel materials for photonics
Chip fabrication technology and platform
Optical package and test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9: Micro-Nano Photonics / 微纳光学
专题主席:
仇旻,西湖大学
李涛,南京大学
蒋卫祥,东南大学
赵鼎,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
程序委员会
白本锋,清华大学
曹暾,大连理工大学
董建文,中山大学
高辉,华中科技大学
李贵新,南方科技大学
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乔文,苏州大学
肖淑敏,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锦锋,厦门大学
邀请报告:
Junsuk Rho,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of Optical Metasurfaces
Lin WU,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UTD), Singapore——Particle-in-Cell (PIC) Simulations for Next-Gen Nanoscopic Photonics and Plasmonics
蔡定平, 梁尧,香港城市大学——Reducing Energy Loss in Nano-plasmonic arrays
洪伟,东南大学——Millimeter-wave and Terahertz Broadband Transmission and Sensing Technologies
陈梦璐 ,北京理工大学——Investigating Wavelength Limits on Nanocrystalline Systems
曹暾,大连理工大学——可调谐非易失光子器件技术
董建文,中山大学——Topological Bilayer Metagratings
谷建强 ,天津大学——级联共振型太赫兹光电导辐射天线
韩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The kinetics of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in 3D nanofabrication
景晓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3D Optical imaging microsystem based on Meta-optics
李贵新,南方科技大学——基于几何相位的非线性光场调控
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空间带宽积动态超表面三维全息显示技术
吕俊鹏,东南大学 ——二维/三维异质集成片上光源与探测
马仁敏,北京大学——Singular dispersion equation: breaking diffraction limit in dielectrics
彭滟,上海理工大学——基于单像素石墨烯超表面的超宽带太赫兹指纹增强传感研究
孙树林,复旦大学——Complex vectorial field generated by metasurfaces
王长擂,苏州大学——钙钛矿叠层光伏的多物理仿真与性能优化
徐挺,南京大学
杨原牧,清华大学——Flat optics for imaging with extended information
袁璐琦,上海交大——Simulations in synthetic frequency dimension: from fiber-based to LNOI platforms
张青,北京大学 ——室温连续光泵浦激子极化激元凝聚
高辉,华中科技大学 ——Optical-addressed dynamic meta holography
议题方向:
Nanostructures,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Micro/nano 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
Plasmonics and meta-materials
Applications of nano photonics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10: Computing Imaging Technology / 计算成像
专题主席:
邵晓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谭小地,福建师范大学
专题共主席: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
王茜蒨,北京理工大学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组织委员会主席:
刘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苏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程序委员会:
冯世杰,南京理工大学
胡浩丰,天津大学
柯钧,北京理工大学
孙赫,北京大学
腾格尔,北京理工大学
王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韶辉,北京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
Liang Ga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reaking the Speed Barrier: High-Speed Light-Field Microscopy for Kilohertz to Terahertz 3D Imaging
Nanguang Chen,新加坡国立大学——Advances in optical mammography
Tong Ling, Nanyang Technology University——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in neurons and retinal cells
付博妍,南京大学——超构表面实现高精度无源立体成像
刘保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压缩感知的极简计算光谱仪及多维成像系统
刘金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Optical imaging enhancement technology utilizing scattering information
满天龙,北京工业大学——Scanning-free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t dipoles imaging by polarization self-interference digital holography (pSIDH)
牛振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基于波前调控的混合表面高动态偏折测量技术
彭军政,暨南大学——共焦结构照明显微术
祁绩,之江实验室——偏振内窥成像
孙佳嵩,南京理工大学——基于边界延拓傅里叶叠层的高精度定量相位成像技术
孙哲,西北工业大学——涉水计算光学关联成像
索津莉,清华大学——Low-light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s
相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动态散射介质高分辨率成像
张俊超,中南大学——分焦平面偏振成像技术与应用
祝振敏,华东交通大学——基于偏振成像的结构光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议题方向:
Basic theory of computational imaging
Scattering imaging and Non-Line-of-Sight imaging
3D imaging
Polarimetry and polarization imaging
Holography and phase imaging
Multi-spectrum imaging and computational spectral imaging
Single-pixel imaging and single-photon imaging
Micro/nano optics and computational imaging
Biomedical and Computational Imag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maging
Frontier problems in computational imaging
Topic11: Quantum Optics / 量子光学
专题主席: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可米,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
常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丁世谦,清华大学
高波,上海交通大学
贺煜,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
江天,国防科技大学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
廖泽阳,中山大学
罗正钱,厦门大学
王剑威,北京大学
王俊峰,四川大学
王磊,吉林大学
巫江,电子科技大学
吴中怀,北京理工大学
武愕,华东师范大学
姚佰承,电子科技大学
尹建伟,浙江大学
张靖,山西大学
张临杰,山西大学
张顺平,武汉大学
赵琦,香港大学
郑耀辉,山西大学
邀请报告:
程翔,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High-dimensional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chip-scale quantum logic
陈岩,国防科技大学——非厄米腔电动力学
邓光伟,电子科技大学——量子光力学及其应用
邓宇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量子计算优势
翟亮,电子科技大学——基于砷化镓量子点的全同光子和固态量子比特
贺煜,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硅基量子计算通用逻辑操作
侯志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集体测量
李光元,北京理工大学——面向量子光源产生增强的超高Q值超表面
李相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核自旋量子比特光镊阵列研究进展
林弋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锶原子光晶格钟及其频率比对
刘永椿,清华大学——基于动力学调控的量子态制备
LIU Zhenghao,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Quantum learning advantage in a scalable photonic platform
梅锋,山西大学——Quantum Programming of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
TANG Za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Entangled state control based on non-Hermitian exceptional points
田龙,山西大学——毫赫兹频段量子光源制备及应用
王俊峰,四川大学——碳化硅色心量子调控和量子精密测量
王坤坤,安徽大学——单光子模拟非厄米系统中的高阶拓扑奇异点
韦克金,广西大学——基于芯片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开发与应用
谢臻达,南京大学——基于无人机的光量子网络
薛潇,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基于硅基自旋的量子计算:相干、集成与扩展
张利剑,南京大学—— 多参数量子精密测量及其应用
张临杰,山西大学——里德堡原子射频电场增强传感
张蔚暄,北京理工大学——人工双曲晶格拓扑态及其应用
周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集成化与高速的量子密钥分发
周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通信波段量子光源与自旋比特
议题方向:
Practical and long-distanc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uantum memory and quantum repeaters
Quantum experiments in space, quantum photonics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photons and atoms
Quantum metrology, quantum state engineering
Other related topics
Topic12: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Effect /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效应
专题主席:
戴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争光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李荣明,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邀请报告:
陈宇,浙江绿色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李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智宇,中国通号通信信息集团
尚伟科,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吴龙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基准工艺研究所——EMC标准与测试
武嘉艺,北京长鹰恒容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翟丽,北京理工大学
议题方向:
Basic theory of EMC
EMC management
EMC measurement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High power electromagnetics
Spectrum engineering
Low frequency EMC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Signal and power integrity
Electromagnetic biological effects
EMC applications
EMC standards and rules
Electromagnetic safety
EMC+AI +Big data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13: AI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 人工智能在光学与光子学中的应用
专题主席:
王兴军,北京大学
陈宏伟,清华大学
共主席:
Ya Sha Y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程序委员会:
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
Tingyi Gu, University of Delaware
黄超然,香港中文大学
林宏焘,浙江大学
时尧成,浙江大学
舒浩文,北京大学
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谢鹏,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余宇,华中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
白云平,北京邮电大学——基于多维光复用的光子卷积计算
边丽蘅,北京理工大学——不确定度计算成像
CHAI Ya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Bioinspired in-sensor computing for artificial vision
陈一彤,上海交通大学——超高算力纯模拟光电智能芯片架构
程增光,复旦大学——光子存内计算研究进展
耿子涵,清华大学——光场相位-从智能计算到调控
郭星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子储备池计算研究
胡小永,北京大学——多功能光学神经网络芯片
李涛,南京大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hanced metalens imaging
刘胜平,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硅光AI加速计算芯片制造平台及应用
刘旭,东南大学——硅基超结构散射型光子神经网络逻辑运算芯片
秦军,北京信息科技——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信号均衡技术研究
Yating Wan,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abling AI-Era Photonic Computing with Integrated Silicon Photonics and Quantum Dot On-Chip Lasers
Chao Wang, University of Kent——待定
吴加贵/杨俊波——西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超紧凑硅光子人工智能计算器件的优化设计
尹维,南京理工大学——深度学习赋能高速结构光投影三维成像与测量
于振明,北京邮电大学——Efficient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riven by multi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imaging
张力月,西南交通大学——Photonic reservoir computing for prediction of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赵平,四川大学——基于非线性集成波导的宽带光放大及其应用
周晔,深圳大学——光电神经形态器件
议题方向: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optical imaging, sensing, measurement, and display
Computational imaging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Deep learning enabled advanced bio-imaging and bio-photonics
Deep learning enabled quantum optics
Optical system design by machine learning
Deep learning based optical comput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
Photonic neuromorphic computing
Optical neural networks
Integrated photonics for artificial neural computing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eep learning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spects of training deep learning networks
Real-time operation of deep learning networks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Real-time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of deep learning processing on embedded processors
Topic14: Display Technology and Optical Storage / 先进显示技术与光存储
专题主席:
王琼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谭小地,福建师范大学
唐爱伟,北京交通大学
刘娟,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
曹蔚然,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杜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韩超,安徽工程大学
胡滨,北京理工大学
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邵喜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史瑞,广纳四维(广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时玉萌,北京交通大学
王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熊江浩,北京理工大学
杨毅,福建师范大学
张静宇,华中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
王琼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Light field 3D display with high performance
陈恩果,福州大学——Micro-LED Retinal Projection for Augmented Reality Near-Eye Displays
陈煜,苏州大学——Stabilization and Pixelation of Light-emitting Diodes
陈卓,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中央研究院——Development of P Hotolitho graphic Patterning of Quantum Dots for Electroluminescence
戴兴良,浙江大学——量子点表面重构与有源驱动LED显示
韩超,安徽工程大学——Research on Phase-Only Holograms Encoding and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胡滨,北京理工大学——Wide field of view metalens for near-infrared capsule endoscopy
李京徽,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Efficient All-Thermally Evaporated Perovsk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 for Active-Matrix Displays
黄玲玲,北京理工大学——基于端到端逆设计的超表面全息显示及折超系统
Isamu Nakao(中尾 勇),Nagasaki University (长崎大学)——A See-Through Aerial Display using Dihedral Corner Reflector Array and Hologram Mirro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to Depth Fused 3-D Displays
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Hologram Meta-carriers Toward Photorealistic 3D Holography
刘娟,北京理工大学——360度环视计算全息三维显示关键技术
刘且根,南昌大学——Generative AI and Optic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Imaging and Display
孟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的中红外光频梳
任立勇,陕西师范大学——On full-Stokes polarization camera and its snapshot polarimetric imaging
史志锋,郑州大学——非铅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与器件
唐建新,澳门科技大学——Nanostructured Interface Engineering on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王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Liquid lens based holographic camera for real 3D scene hologram acquisition
王磊,吉林大学——Ultrafast laser direct writing for eternal optical data storage
吴仍茂,浙江大学——Freeform Liquid-crystal HOEs and AR Near-eye Display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3D Light Field Displa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邹承均,中科院微电子所——Momentum-space tunable metasurfaces for switchable image processing
桑新柱,北京邮电大学
靳淳淇,吉林大学——微纳光学器件的多维度光场感知
议题方向:
Laser display
TFT-LCD
OLED
Mini LED
Micro-LED
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3D displays
Optical memories for big data storage
Holographic storage
Optical components
Image process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devices
Image quality and human vision
Emerging techniques
VR/AR/MR input devices
Touch and interactive display
Tracking and sensing
Near-eye displays
Vehicle display
VR/AR/MR computer graphics
Distributed VR/AR/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