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将于2025年4月17-21日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年会以“e智能”为主题,汇聚70余位两院院士,设置2场主论坛和60余场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25年4月18日,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论坛重磅来袭!论坛由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中兴通讯与浙江大学联合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和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CTO王喜瑜领衔,汇聚了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清华大学教授王昭诚、高通全球副总裁徐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丁志国、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建华、清华大学教授戴凌龙、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赵亚军、浙江大学教授黄崇文等20余位近场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
论坛设置了致辞、特邀报告和圆桌讨论三个环节,围绕如下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6G近场通信应用需求
——6G近场通信系统建模
——6G近场通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6G近场通信标准化与协议设计
通过这一论坛,我们期望能够深入探讨近场通信在6G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潜力和所面临的挑战,推动6G近场技术研究、标准化及产业实践的协同发展。
论坛嘉宾介绍
论坛主席
张平
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简介: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鹏城实验室宽带通信部主任,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通信学报》主编,IEEE Fellow等。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担任IMT-2020(5G)专家组成员、IMT-2030(6G)推进组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为我国自主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目前研究兴趣聚焦在语义通信和语用达意网络。
王喜瑜
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兴通讯 CTO,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首席技术官、首席信息官
简介:于1998年加入中兴通讯,历任中兴通讯CDMA事业部副总经理、无线研究院院长、技术规划部部长,中兴通讯副CTO兼总裁助理等职务,2018年7月至今担任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和首席信息官。拥有多年的电信行业从业及管理经验,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通信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召集人
张建华
国家级人才,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简介:张建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中国电子学会会士、通信学会会士。现任理学院副院长、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主任、CCSA理事、IMT-2030技术组信道测量与建模任务组组长,曾担任ITU-R IMT-2020(5G)信道模型起草组主席。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的信道建模和传输技术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被采纳提案60余篇,完成信道模型国际标准5项。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戴凌龙
国家级人才,清华大学教授
简介:戴凌龙,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国家级人才、优青,IEEE Fellow,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传输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无线AI、近场通信、电磁信息论等。先后6次获IEEE ICC/GLOBECOM/VTC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曾获2020年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2022年IEEE通信学会莱斯奖、2022年IEEE ICC杰出演示奖。谷歌引用30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3000余次,2020-2024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自2013年留校工作以来,先后培养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5人(2014/2016/2018/2021/2024)。
赵亚军
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
简介:赵亚军,于2010年11月加入中兴通讯,就职于无线及算力研究院算法部(北京)。在加入中兴通讯之前,曾在华为(北研所)无线预研部工作,专注于4G LTE物理层标准算法的研究。拥有超过十年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经验,先后参与了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主要负责5G标准化技术研究和6G技术预研。他是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TA)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牵头推动创建了IMT-2030(6G)推进组中的RIS任务组,并担任副组长。已经申请了200多项与4G/5G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其中有20多个发明专利被纳入了4G/5G标准,成为标准核心基本专利。
黄崇文
浙江大学教授
简介:黄崇文,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浙江省杰青、IEEE通信学会亚太杰出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新一代无线通信关键物理层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智能超表面技术、智能通感一体,6G无线AI等方向的研究。获IEEE马可尼论文奖、IEEE 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IEEE 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发表了100余篇IEEE期刊论文,成果被引用1.4万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
论坛嘉宾
范平志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简介: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 IEEE Fellow,CIE会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交大-利兹中英联合学院名誉院长,荣获IEEE VTSoc/SPSoc/ComSoc多项学术奖励。
向际鹰
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
简介:向际鹰,任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先后从事3g,4g,5g,6G关键技术以及创新方案的研发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多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多项。
报告题目:通讯与感知中的近场问题
报告摘要:以往的通讯主要针对远场优化,近期针对近场的通讯技术研究热度很高,同时随着通感一体化的发展,感知技术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近场场景。本报告分析通讯与感知中的近场问题,尤其是超分辨率,超灵敏度等等方面。
王昭诚
清华大学教授
简介:王昭诚,清华大学教授(二级)、IEEE Fellow。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以及AI 赋能无线通信,获授权欧美发明专利66项(其中23项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多项授权欧美发明专利被WiFi等国际标准采纳;在自然子刊、IEEE JSAC等发表SCI收录论文300+篇,Web of Science他引12000+次,Google Scholar他引22000+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 亚伯拉罕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MIMO远近场统一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本报告聚焦超大规模MIMO通信中远近场统一信道估计与码本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首先,深入剖析了3GPP标准现行Type I和Type II码本在近场效应下的码本不兼容问题。具体而言,在超大规模MIMO通信场景中,少量用户位于近场,其余用户位于远场,用户处于近场/远场状态未知,远近场混合特征导致现有远场角度域码本和近场极化域码本均面临严重的功率泄露问题,给高效信道估计与预编码带来了挑战,亟需构建全新的远近场统一的多用户传输理论框架。针对用户远近场共存场景下的信道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波分解的波数域基底表征,通过球面波向平面波的分解,实现了远近场统一的稀疏信道表征,有效解决了功率泄漏引起的信道估计精度下降问题。针对用户远近场共存场景下的高效预编码问题,提出了基于K-SVD算法的回归域码本设计框架,通过信道矩阵的自回归分解,生成自适应的统一远近场码本,并引入离线学习机制显著提高了算法鲁棒性,并降低了自回归所需的信道信息获取开销。
徐晧
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
简介:徐晧2003年加入高通研发团队,领导了3G至6G演进中的多个研究项目。从2017年起领导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徐晧于2000年至2003年任职于贝尔实验室,参与了首个MIMO系统的研究,并获得贝尔实验室总统金奖。徐晧拥有超过800项美国专利,并在众多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徐晧于1994年及1996年获得莫斯科动力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0年获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阶段,他与Rappaport教授开创了毫米波信道研究,于1999年获得IEEE通信学会的Steve Rice Award。
报告题目:回顾25年前的近场MIMO分析与OTA验证
报告摘要:近年来近场通信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大规模天线和高频谱的应用,近场MIMO的研究也更加普及。这次演讲会分享一个2000年在贝尔实验室做的近场MIMO的研究工作,包括近场MIMO的原理,近场MIMO Capacity的分析,以及当时做过的近场MIMO 的OTA 测试和验证的结果。也会回顾当时MIMO 研发初期面临的核心问题和触发近场研究方向的过程。最后也会简单介绍高通公司在6G MIMO的一些设计方向。
丁志国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简介:Zhiguo Ding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in Communic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His rec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pinching antennas. His h-index is over 110, and his work receives 60,000+ Google citations. He is serving as an Area Editor for the IEEE TWC and TCOM, an Editor for IEEE TVT and OJ-SP, and was an Area Editor for IEEE OJCOMS, an Editor for IEEE TCOM, TWC, COMST, WCL, CL, and WCMC. He received the EU Marie Curie Fellowship 2012-2014, the Top IEEE TVT Editor 2017, IEEE Heinrich Hertz Award 2018, IEEE Jack Neubauer Memorial Award 2018, IEEE Best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 Award 2018,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 2020, IEEE SPCC Technical Recognition Award 2021, IEEE VTS Best Magazine Paper Award 2023, and the Best Paper Award in IEEE GLOBCOM 2024. He is a 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in two disciplines (2019-2024), an 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 and a Fellow of the IEEE.
报告题目:Pinching-Antenna Assiste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A New Paradigm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for 6G
报告摘要:Due to the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wireless devices and diverse wireless services,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caused by heterogeneous data traffic, massive connectivity, ultra-high bandwidth efficiency and ultra-low latency requirement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flexible-antenna system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of the sixth-generation (6G) wireless networks, as they can intelligently reconfigure users’ effective channel gains and hence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data 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However, the existing flexible-antenna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ombat small-scale fading in non-line-of-sight (NLoS) conditions. As a result, they are lack of the capability to reconstruct strong line-of-sight (LoS) links which are typically 100 times stronger than NLoS links. Furthermore, the existing flexible-antenna systems exhibit restricted flexibility, where adding/removing an antenna is not straightforward. This tutorial focuses on an innovative flexible-antenna system recently demonstrated by NTT DOCOMO, termed the pinching antennas, which are realized by applying small dielectric particles on waveguides. The basics of pinching-antenna systems are described first to feature their capability to create strong LoS links by deploying pinching antennas close to users, and its flexibility for scaling up/down the antenna systems. Then, the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waveguides and pinching antennas are focused on, where innovative ways to implement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an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are illustrated. Moreover, promising 6G related applications of pinching antennas, including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next-generation multiple access, etc, are illustrated. Finally,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such as waveguide deployment, channel estimation, etc, are highlighted.
沙威
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电磁信息与电子集成创新研究所副所长
简介:沙威,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现任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电磁信息与电子集成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曾兼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双专计划)、华为上海无线独立顾问。在计算与应用电磁领域有20余年科研经历,已合作撰写2本专著、12章专书,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学术谷歌引用11,869万次,H指数58。曾获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会技术成就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并指导学生获8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报告题目:近场通信容量评估中常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报告摘要:近场通信在毫米波及太赫兹通信等新兴技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近场通信容量评估过程中,许多关键问题常被忽视,导致评估结果的偏差。本报告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基本概念层面,研究者往往混淆标量球面波与矢量球面波的区别,并误解感应近场与辐射近场的界限,特别是在凋落波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其次,在辐射功率计算中,传统方法仍然沿用远场假设,忽略了近场电磁场的矢量特性,如电场和磁场并非严格正交、波阻抗不恒定等。此外,高频近似算法(如射线追踪)仍被广泛使用,而缺乏对严格全波仿真的重视,导致计算精度受限;最后,在信道归一化问题上,许多研究仍然采用天线数量归一化的方式,而未充分考虑天线的实际增益对信道容量的影响。本报告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改进方法,以提高近场通信容量评估的准确性。
韩充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简介:韩充,2016年获得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太赫兹无线通信实验室,长期研究太赫兹无线通信,获2024年IEEE通信学会无线电分会早期职业成就奖、2023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等荣誉。现担任中国通信学会太赫兹专委会秘书长、IMT-2030(6G)太赫兹任务组副组长、IEEE THz SIG副主席,并担任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SAC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太赫兹近场波束调控
报告摘要:太赫兹频段(0.1至10 THz)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频谱资源,理论上支持高达太比特每秒(Tb/s)的传输速率。然而,较低的输出功率以及缺少高效率的收发器件使得太赫兹无线传输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高度定向的波束以减小传播损耗。因此,波束调控技术对实际通信应用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动态的波束调控实现设备间的灵活切换。此外,太赫兹系统的高增益需求导致其近场辐射区域较大,实际应用往往发生在近场环境中,这进一步凸显了在近场条件下实现高效波束调控的必要性。本报告介绍了太赫兹近场波束调控技术,结合不同通信场景进行了具体示例分析,并对贝塞尔波束和艾里波束等波束调控案例进行了实验验证。报告还简要讨论了其他波束调控技术,如超表面和可重构智能表面等。
曾勇
东南大学/紫金山实验室青年首席教授
简介:曾勇,IEEE Fellow,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双聘教授,国家青年千人,江苏省杰青,连续6年(2019-2024)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4年(2021-2024)入选AI2000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获IEEE马可尼奖(2020及2024)、海因里希 赫兹奖(2017及2020)等国际国内最佳论文奖8项,提出了信道知识地图(CKM)概念与时延多普勒对齐调制(DDAM)传输理论方法,论文引用30000余次。由于在无人机通信研究方面的贡献,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学者奖(DECRA)、IEEE马可尼奖、IEEE海因里希 赫兹奖。牵头组织了IEEE ICC无人机通信专题论坛, 并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2018-2023)。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SCI期刊编委,IEEE JSAC 、ComMag、Wireless ComMag、China Communication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等期刊客座编委。入选2025 IEEE Fellow, “for contributions to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ommunication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报告题目:6G近场通感一体化:从传统MIMO到稀疏MIMO
报告摘要:多输入多输出(MIMO)是移动通信与雷达感知的关键物理层技术。随着通感一体化被确定为6G的主要场景之一,MIMO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传统MIMO通常采用半波长阵元间距的均匀阵列结构,随着通信与感知的深度融合,其面临着阵列结构僵化、孔径不足、空间分辨率低、能耗和信号处理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通信感知一体化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突破传统MIMO半波长阵元间距的局限,稀疏MIMO可灵活优化阵列结构,在不增加阵元数目的前提下,极大提升阵列的有效孔径及空间分辨率,为实现高性能通信感知一体化提供了新思路。为此,本报告将介绍基于稀疏MIMO的6G近场通信感知一体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不同稀疏MIMO阵列的架构类型、数学建模,以及远场和近场通信与感知性能分析与信号处理方法,探讨稀疏MIMO通感一体化栅瓣抑制技术,从而揭示稀疏MIMO相较于传统MIMO在通感一体化应用的性能优势。
唐盼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简介: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面向移动通信的无线信道测量、建模与仿真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获2019年SCIS热点论文奖、2023年IEEE VTS尼尔谢菲尔德最佳传播论文奖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横向课题等十余项。被国内外标准化组织采纳提案50余篇,形成国际标准3项。获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为技术合作成果转化奖一等奖等。
报告题目:面向6G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建模与标准化
报告摘要:超大规模MIMO信道建模是6G超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设计、评估、优化的基础。本次报告围绕面向6G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建模与标准化展开介绍。首先,总结随着6G新技术、新场景、新频段的出现,信道研究呈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特别是超大规模MIMO信道研究面临的挑战。其次,基于在中频、毫米波、太赫兹等频段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结果,分析了稀疏性、近场空间非平稳特性等新特性的表征与建模方法。最后,介绍了3GPP中频段(7-24 GHz)信道模型标准化的进展,包括近场非平稳特性标准化建模方法。
袁弋非
中国移动首席专家
简介:袁弋非,IEEE Fellow,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特聘专家,清华大学本科和硕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曾就职于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和中兴通讯,现在中国移动研究院担任首席专家,负责无线传输前沿技术研究。长期从事3G、4G、5G和6G的空口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研究兴趣包括多天线技术、多址接入、智能超表面(RIS)、信道编码、蜂窝物联网等。出版中文/英文专著13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美国授权专利70余项。
潘存华
东南大学教授
简介:潘存华,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海外优青,江苏省杰青,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无线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等通信领域权威IEEE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30余篇ESI热点/高被引论文,谷歌学术引用1.9万余次,H因子70。研究成果获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 亚伯拉罕奖、IEEE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奖、IEEE通信学会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早期成就奖、IEEE通信学会通信理论技术委员会青年成就奖和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等重要奖项。
李南希
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总监
简介:李南希,高级工程师,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总监。长期从事3GPP国际标准化工作及无线新技术研究,担任6G国重课题负责人,3GPP Rel-18覆盖增强项目报告人。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200余篇,申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1部。获中国电信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信集团标准奖一等奖,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现任《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
刘秋妍
中国联通正高级工程师
简介:刘秋妍,博士,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TA)秘书处成员,研究方向为基于RIS辅助的5G-A/6G无线通信领域,包括需求场景、指标体系、网络架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
梅渭东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
简介:梅渭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重构天线、智能超表面等无线信道重构技术。2014年和2017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与工学硕士学位,2021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荣获2021年国际通信大会(ICC)最佳论文奖,2017年中国电子学会最佳硕士论文奖,IEEE OJCOMS期刊模范编委。担任多个国际通信顶级会议研讨会主席与分会场主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四川省面上项目、华为合作项目等。
崔铭尧
香港大学博士
简介:崔铭尧现为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先后于2020年、202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量子无线传感、边缘智能、超大规模MIMO近场通信、毫米波/太赫兹通信等。在相关领域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曾获2023年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2023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2年国家奖学金、2022年IEEE杰出演示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