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AI
`
2025/10/15 10:10
从云栖大会看AI发展新动向
0
0


近日,阿里2025年云栖大会在杭州举行,超500家企业、3500件产品和260个智能体应用参展,结合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在AI领域的新进展,本文总结了四大AI发展新动向:一是AI发展远景逐步清晰,物理AI成关键共识。二是AI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码,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三是应用与终端双轮驱动显现,Agent和机器人加速落地。四是下一代AI OS产业规则重构启动,新硬件、新软件、新服务有望爆发。

AI发展远景逐步清晰,物理AI成为当前共识

一是实现超级人工智能需要物理AI。阿里首席执行官吴泳铭指出,AI加速发展,经过AI学习人、AI辅助人、AI超越人的三个发展阶段后,将实现超级人工智能(ASI),而这需要两项关键要素:AI连接物理世界的所有场景和所有数据,以及模型的自我学习。李飞飞也认为,如果AI无法建立三维世界模型,就无法真正理解、操作或重建现实世界。英伟达CEO黄仁勋则在GTC 2024大会上提出物理AI愿景,并发布了相关的技术平台,他指出我们正进入物理AI时代,AI不仅能够理解世界,还将像人一样进行推理、计划和行动。近期,阿里宣布与英伟达在物理AI领域展开合作,OpenAI、谷歌等近期也表示将探索世界模型,物理AI技术与数据基础成为关键共识。

二是秉持长期主义,前沿技术探索与应用落地缺一不可。结合领先AI企业经验,一方面,应坚持在算力基建、核心算法、基础模型等领域持续投入,提前筑牢技术底座;另一方面,实现AI在主业场景落地,用场景数据培育技术创新,既实现当下的降本增效,又为超级人工智能演进储备关键“数据燃料”,在长期竞争中掌握主动。

AI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码,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大算力资本开支成为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共识。今年以来,全球巨头同步加码算力投资。近期,OpenAI、英伟达、甲骨文通过千亿美元量级的战略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的商业闭环。亚马逊云平台(AWS)首次接入OpenAI模型,并宣布计划将2025年资本支出提升至1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AWS人工智能领域。阿里宣布在原有3年3800亿元AI基建投资基础上进一步追加资金,重点投向全球算力网络。腾讯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将达到千亿元,并大力推广ima和元宝,将AI应用积极融入腾讯生态。海内外互联网大厂继续演绎“算力基建与应用需求深度绑定”的行业逻辑。

二是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应注重共创生态,推动AI规模化应用。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企业一方面要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布局先进算力集群。另一方面,通过“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破解“各自为战”问题,避免重复建设。加强产业协同,推动“AI+”行业应用从“单点试点”走向“规模化落地”,释放“AI+”价值。

应用和终端双轮驱动显现,Agent和机器人加速落地

一是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与AI智能体成为“顶流”。年初至今,各类AI应用加速落地,形成“终端硬支撑+应用广渗透”的双轮驱动格局。终端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Meta、小米、李未可、雷鸟创新等厂商发布新款AI眼镜。云深处、宇树科技、星海图、开普勒等厂商则加速进化其机器人产品,向“跑得快、拿得准、训得好、通用化”发展。应用方面,仅在云栖大会就有200+智能体(Agent)发布,覆盖各行各业,形成从硬核制造到民生服务的全场景落地。

二是成熟的AI终端与应用提供了可借鉴模板。AI终端与应用已突破单点尝试,进入规模化爆发阶段,提供了可直接复用的成熟模板。无论是制造业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优化产线,还是消费类企业应用AI客服方案,都能大幅降低试错成本、缩短升级周期。同时,更赋予央企产业链牵头机遇,可联合终端厂商定制主业专用硬件、联合技术方开发特色应用,带动上下游构建专属AI生态,在智能化升级中兼顾效率提升与产业主导权。

下一代AI OS产业规则重构启动

一是下一代AI OS将带动新硬件、新软件、新服务三大领域爆发。国内外科技巨头加速跟进下一代AI操作系统(OS)相关领域布局,除了AI芯片、云、大模型外,OpenAI和谷歌近期计划推出集成大模型的AI原生浏览器。阿里提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OS)、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的判断,并发布自研AI芯片、大模型、AI服务器等AI全栈产品。下一代OS将带动新硬件(AI终端、专用芯片)、新软件(行业Agent)、新服务(智能交互、定制化解决方案)三大领域爆发,产业规模将超万亿、甚至十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体量”,为“十五五”产业增长提供核心动力。

二是下一代OS标准尚未定型,国内企业迎来关键窗口期。目前下一代OS标准尚未定型,国内外企业几乎处于“并排起跑”的状态,国内企业有望打破此前国外长期垄断底层规则的局面,科技类央企迎来“标准话语权”和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关键窗口期。

作者:黄 腾、罗靓艺、刘今超、罗鹏程 | 战略与产业研究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