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4月12日,包含6G多个关键技术议题、产业生态构建、全球标准协同、青年人才发展等精彩内容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顺利闭幕。
本届大会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3GPP、香港地区6G项目组、芬兰6G旗舰计划、新加坡未来信息通信计划、日本X世代移动推进论坛、韩国6G论坛等行业权威组织积极参与,并获得科技部,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全球科研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6G未来。
闭幕式由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汤小南主持。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 汤小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在6G标准启动的关键节点上,本届6G大会进一步凝聚了全球共识,推动了全行业共同定义6G的进程,并"科技推动""产业协同""人才培育"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全球6G发展议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志性活动。同时,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围绕6G核心技术开展前瞻部署,已在无蜂窝通信、空天地融合、低空通信、通信与感知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紫金山实验室牵头建设的6G概念验证平台,正在为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场景提供真实支撑。未来紫金山实验室还将锚定"创新策源+产业带动"双轮驱动路径,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推动构建6G创新生态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主任 尤肖虎
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常务副主任孔永祥在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从创新策源到产业生态"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承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国家试点"重大任务,获批首个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依托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并辐射江宁全区、南京全市,正在全面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建强平台支撑矩阵网,打好功能配套组合拳,加速培育以6G技术为引领的未来产业。
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常务副主任 孔永祥
本届大会从关注6G技术焦点拓展到未来产业生态,致力于推动创新策源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路径。
在闭幕式上,紫金山集团投资孵化紫金山实验室相关科技成果签约,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6G概念验证中心、国电南自、亚信科技、江苏航空产业集团场景共建签约,进一步推动信息前沿科技迈向全行业协同共创,力促6G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造。
闭幕式之后的6G产业生态专场活动,邀请了多位来自科研机构、高校、龙头企业的专家,围绕技术、产业、商业等各个环节,共同探讨如何助力6G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之路。本次会议由中兴通讯副总裁段向阳主持。
中兴通讯副总裁段向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无线中心主任、国际星闪联盟理事长、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晶林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人类社会将进入AI时代,而通信承载AI。AI是车,通信是路,需要为承载AI修好通信之路。AI智能体的互联,需要满足超高带宽、超高密度、超高精度、超高安全、超精同步、超低时延、超低抖动、超低功耗"的五高三低通信需求。他指出,应优先修建面向AI智能体互联通信的"第一公里",这也是未来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目前,已成立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致力于第一公里通信理论与技术研究,支撑好AI互联IT4.0时代发展需求。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无线中心主任石晶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部执行主任李建东指出,实现我国人口密集城市/智慧城市/大规模工业互联网等场所无线通信系统的密集深度覆盖是国家重大需求。无线通信系统密集化发展呈现密集信号覆盖、密集容量覆盖、超低能耗覆盖的趋势。他还分享了逼近密集无线系统容量和低能耗极限的可行方法,通过网络化自组织管控技术,消除密集干扰引发的系统速率塌陷,才能实现立体空间的系统速率随系统密度同步增长;超低能耗立体致密覆盖是发展无线通信系统新的重大挑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部执行主任李建东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房汉廷分享了"根技术创新价值"。他指出,根技术本质上是其所在领域技术体系的"基因源代码",是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技术扩散效应和生态构建能力的底层核心技术,具有原创性、基础性、不可替代性、扩散性、多向赋能等特征。根技术在种子期、筑根期、涌现期、爆发期和泛在期五个阶段中完成由"技术种子"到"泛在基础设施"的转化过程。同时,根技术还可分为弱根技术、中根技术和强根技术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能量禀赋与影响力层级。其中,强根技术具备颠覆性力量,是引领技术革命、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有成为根技术大国的潜力,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根技术的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同时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促进根技术发展,促进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要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房汉廷
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IEEE Fellow Edward G. Tiedemann分享了对6G发展状况的看法。他提到目前6G相关提案远超5G与4G时期。6G的关键主题聚焦于如何降低运营商成本、提高网络自动化、提升频谱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安全性和韧性、完善网络架构等方面。对于促进6G技术发展的方向,他指出要大幅度增加6G覆盖范围,通过对底层技术调整增强,提升频谱效率等。他预计,2029年左右会迎来6G首次发布。
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IEEE Fellow Edward G. Tiedemann
前海梧桐并购基金董事长谢闻栗带来"6G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他表示,6G具有超高速度与低延迟、广泛连接与覆盖的核心技术优势,能为实时超大数据传输提供坚实技术基础,同时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加速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大规模应用。世界因6G而改变,从模拟世界走向数字世界,从传统经济走向数字经济。在6G产业发展进程中,技术是底层的支撑,但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产业应用,6G发展必遭遇瓶颈。我国14亿人口,消费市场规模庞大,生产能力强劲。产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短视频的应用,将会给6G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强大拉动力。
前海梧桐并购基金董事长谢闻栗
北京红山信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建业分享了"面向HAPS场景的6G低空经济应用探索"。他提到,当前低空经济通信感知存在三大问题:地面建设通感一体蜂窝网,覆盖空中成本巨大,缺乏有效商业模式;卫星通信成本、功耗、重量大;无法进行有效感知监控。基于HAPS平台面向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提供通信与感知专网服务。其配置通导遥三大载荷:其中,通信载荷采用类低轨卫星相控阵基站,满足大容量、实现半径100km以上手机终端直连,配置100Gbps高速长距离亚太赫兹中继,满足大范围动态感知实时回传,及艇际互联;同时,还进行导航增强;实现亚分米级实时探测。
北京红山信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建业
四川九洲集团副总经理刘志刚认为,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为核心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端对端精准到达的优势,但也面临安全与效率的挑战。6G技术具有泛在、全域、智能等优点,可突破低空复杂环境限制,更好契合未来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展建设,助力形成数字低空生态。基于此,他首次提出可选择、可预见、可持续的未来4D低空交通概念。此外,他还提出三点思考:低空是自循环且向外辐射经济价值的体系,需全行业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在保障飞行的生命攸关系统中应用6G技术,需要把实时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作为核心设计约束;6G在低空应用中要重视数据隐私和敏感数据保护。
四川九洲集团副总经理刘志刚
荣耀无线通信首席专家龚卫林从终端角度出发,分享了6G终端生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6G终端是打开万物智联的入口,在信息处理流程上有显著提升,能连接物理世界、AI世界和数字世界。6G丰富应用场景将带来终端多样性,除传统手机外,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将构建起丰富的6G生态。目前6G终端生态建设存在多通信技术协同等挑战,他建议从标准化入手,制定标准时更加开放,兼顾不同场景和技术需求;网络侧与终端侧加强信息交互,让终端在多通信协同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还介绍荣耀阿尔法计划,未来五年将投入100亿美元打造开放、共创、共享的AI设备生态系统。
荣耀无线通信首席专家龚卫林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围绕卫星产业发展及银河航天的实践展开分享。他指出,以卫星互联网建设为主的太空基础设施正在加速6G时代到来。6G是"空天地一体网络",通过卫星、无人机、地面基站协同,让沙漠、海洋、太空都能高速联网,提供泛在无处不在的智能网络。目前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超1万1千颗,其中大部分是低轨通信卫星,呈现出星座化、规模化、低成本化、低轨化的特点,这背后是商业航天力量引领的航天技术突破与成本的骤降。当前,工业化赋能卫星批产,商业航天正在用开放思维培育产业生态,加速技术与产业融合,带来无限的机遇。银河航天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快速迭代,成功研制并发射国内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卫星、首次研制批产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等,组建国际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等。公司正开展新一代手机直连的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加速拥抱6G时代。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
中国移动研究院未来研究院院长邵春菊从运营商角度出发,分享了"开放众创新生态,6G产业新未来"。她表示,6G已成为产业发展热点之一,作为科技竞争新高地,全球标准制定参与度更高。当前正处于6G集中攻关的关键阶段,为了实现6G的商业闭环,需要围绕"需求共育、技术共研、标准共治、生态共创"加强产业全方面协同,具体体现为:6G不再局限于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更注重创造和引领需求。与5G相比,它将支撑更为复杂多样的创新应用场景;6G是融合多维能力,提供XaaS(一切皆服务)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通过统一技术语言、注重性价比与体系化设计,可以避免"唯技术论";推动全球统一的6G标准是全球产业共同努力的目标;6G技术与应用的双向奔赴,需要同步"创新周期"。中国移动携手合作伙伴打造6G开放试验平台,提供开放化、场景化的基础设施环境,贯通6G创新全链条,支持技术应用协同,培育产业生态,加快6G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价值闭环。
中国移动研究院未来研究院院长邵春菊
正如尤肖虎院士所说,6G的愿景需要全球科技共同体的携手推进,也需要业界每一位同仁的坚定努力。本届6G大会的顺利闭幕,是向着更高起点的再出发。借助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这个平台,期待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落地生金",有更多6G人才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