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长途网的光通道、数字通道、数字段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的计算如下。
(a) 光通道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YD/T 5059标准中表8.1.2指标÷6 800 km ×实际长度(km)÷10(严化)。
(b) 数字通道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YD/T 5059标准中表8.1.2指标÷6 800 km×实际长度(km)。
(c) 数字段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YD/T 5059标准中表8.1.3指标÷420 km×实际长度(km)。但应该注意,当数字段长度小于30 km的按30 km计算。
b) 长途网的光通道、数字通道、数字段的误码性能短期系统指标(交工验收指标)的设计时应注意:由于S1和S2与相关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光通道、数字通道、数字段的误码性能短期系统指标(交工验收指标),就不能像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那样简单地按传输距离的比例换算。凡是表格的数值为“0”或“NA”的直接套用,否则应根据光通道、数字通道、数字段的实际长度先计算BISPO1和BISPO7,然后计算S1和S2值。
c) 本地网的数字通道、数字段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的计算如下:
(a) 数字通道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YD/T 5024标准中表12.2.2-1(或表12.2.2-2)指标÷280(或50)km ×实际长度(km)。
(b) 数字段的误码性能长期系统指标=YD/T 5024标准中表12.2.3-1(或表12.2.3-2)指标÷280(或50)km×实际长度(km)。
表12.2.2-2适用于大多数本地网传输节点之间。表12.2.2-1适用于疆域广阔的大本地网中郊县传输节点至市中心传输节点间。
d) 本地网的数字通道、数字段的误码性能短期系统指标(交工验收指标)的设计应注意:由于本地网的传输距离都较短,50 km数字通道的误码性能短期系统指标(YD/T 5024标准中表12.2.4-2)和工程数字段的误码性能短期系统指标(YD/T 5024标准中表12.2.4-3)表格中的数值均为“0”或“NA”;280 km数字通道的误码性能短期系统指标(YD/T 5024标准中表12.2.4-1)表格中数值绝大多数也为“0”或“NA”,因此,凡是表格的数值为“0”或“NA”的可直接套用,个别数值大于1的项,应根据实际长度先计算BISPO1和BISPO7,然后计算S1和S2值。
4 光缆线路传输指标的设计
现已发布的YD 5102-2005《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和YD 5137-2005《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中都没有光缆线路传输设计的章节,这并不意味在光缆线路工程设计中就不需要做光缆线路传输的设计。工程设计中,光缆线路传输的指标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光缆线路工程施工和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光缆线路工程设计文本中必须有光缆线路传输指标设计的内容。
光缆线路传输性能指标的设计一般是指光缆线路传输损耗和光纤链路的偏振模色散(PMD)的设计,因为这2项指标与设计的应用环境和施工的质量有关系。
4.1 光缆线路段的光纤链路传输损耗的设计
光缆线路工程设计中,当选用的光纤光缆被确定之后,每个线路段(或者叫再生/光放/中继段)光缆线路的传输损耗除了与光缆线路的长度有关之外,与光纤的质量、光缆的接头数量和设计取定的光纤接头损耗等有关。光缆线路段的光纤链路的传输损耗可按式(1)计算。
β=αfL+(N+2)αj (1)
式中:
β——光缆线路段的光纤链路传输损耗(dB)
αf——设计中所选用的光纤衰减常数(dB/km),一般应该按光缆供应商所提供的光缆中实际采用的光纤衰减常数的统计平均值计算,或按设计中提出的光纤衰减常数要求计算
L——光缆线路段的光纤链路长度(km)
N——光缆线路段的光缆接头数,按设计的光缆配盘表中所配接头数量取值
2——光缆线路段的光缆线路终端接头数,一般是2个
αj——设计中所选用的光纤接头损耗系数(dB/个)
光纤接头损耗是设计人员根据光纤类型和站间距离等因素综合考虑取定的,最大值不大于0.08 dB。如果要更小的值时,应注意施工是否能达到。因为它的取值跟光纤的质量和光纤接续的技术水平都有关。对于G.652光纤,根据目前的光纤质量和全自动光纤熔接技术,接续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光纤接头平均损耗值一般不超过0.05 dB;因此,设计时可根据需要在0.05~0.08 dB之间取定。
4.2 光缆线路光纤链路偏振模色散(PMD)的设计
当设计的光缆线路有传输10 Gbit/s及以上速率的传输系统的可能,或者光缆线路对光纤链路偏振模色散有要求时,光缆线路的工程设计中应对各光缆段的光纤链路的偏振模色散的要求做出设计,提出工程验收标准。
光纤链路偏振模色散除了与光纤光缆的质量有关之外,还与光缆在敷设过程中、以及光缆在使用中周围环境等的影响有关。因此,偏振摸色散是由于内在、外在原因造成随机的模式耦合。所以偏振模色散是一个统计量。PMD与长度的累积关系:当光纤长度很短时,PMD近似与长度成正比;当长度足够长时,典型值为2 km以上时,由于沿光纤产生足够多的模式耦合,PMD与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光缆线路光纤链路PMD值按式(2)计算。
P=PX■ (2)
式中:
P——光缆段的光纤链路的偏振模色散值(ps),这是光缆线路工程敷设完成后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PX——光缆光纤的偏振模色散系数(ps/km1/2),偏振模色散系数是光缆光纤的选用所提出的要求
L——光缆段光纤链路的实际长度(km)
5 防雷接地的接地点
根据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等电位连接有星形和网格型2种基本结构,局(站)内的接地网络有可能是2种基本结构的任何一种,或者是2种基本结构的派生结构或组合结构。因此,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调查清楚机房的接地网是何种结构,其次是准确地选择和描述接地点。对于星形或树形接地结构,属于单点接地的体系,防雷接地应特别注意接地点的选择,不能随便乱引接,否则就不安全或者造成浪费。例如:某一文本中是这样写的:“防雷接地线应单独从最近的防雷接地体引入。”这个提法不妥,因为防雷接地体是埋在地下,如果每次引接都要挖地,不是劳民伤财吗。上述那段话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弄清楚星形或树形接地系统中的接地装置(接地体 + 接地引入线的总称)、总接地汇注排(MET),楼层汇流排(FEB)和局部等电位LEB的定义和所处位置。因此,凡碰到采用星形或树形单点接地系统的机房时,设计防雷接地的接地点应特别注意千万不可就近接入局部等电位LEB,也不建议从最近的防雷接地体引接,应尽可能靠近总接地MET或楼层汇流排(FEB)连接。
6 正确选用防火材料
通信局(站)内的楼层之间和楼层内各机房之间都留有孔洞用于线缆的布施。因此,为了安全防火,最起码要求局(站)内布放的缆线采用非延燃护套的缆线,口语上通常叫做阻燃缆线。实际应用中局(站)内布放的缆线一般采用塑料护套材料,而塑料护套材料很难做到不燃烧,通常只能做到非延燃。如果要求不燃烧,可能需要采取金属护套材料,是非常不经济的做法。但是对于缆线布放后的孔洞封堵,一定要求采用不燃烧材料,如果采用非延燃材料,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例如:有的文本中写到:“机房室内新装修材料应采用非延燃材料。机房楼板预留孔洞应配置非延燃材料的安全盖板。”
上述要求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弄清楚燃烧、非延燃和不燃烧的区别。非延燃不等于不燃烧,它只是在火源离开后不继续燃烧,有火源的条件下是会继续燃烧的。因此,机房室内新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机房楼板预留孔洞应配置不燃烧材料的安全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