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辽宁,无人机从自动机场平稳升起,通过实时直播将路面情况清晰传回指挥中心,城市治理迈入“空天地一体”新阶段;在重庆,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消费带动能力,直升机观光等低空新消费业态迎来客流高峰,无人机表演、飞行快闪等创新体验,让市民游客直呼过瘾……低空经济正在多场景“破圈”,逐步走进日常生活。
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资本入局的热度同样高涨。从金融机构到产业基金,各类资本正加速构建多层次支撑体系,深度参与低空经济生态建设。银行业已针对性推出定制化服务,浦发银行等机构搭建起覆盖创新孵化、技术转化到场景落地的全周期金融网络,通过信用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工具破解企业融资痛点;地方政府与国企也积极发力,浙江等省份已设立规模达 30 亿元的省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技术攻关与基础设施项目。
需求端的爆发更具韧性。产业端,工业级无人机在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的应用渗透率提升;民生领域,深圳“低空+商圈”模式实现日均配送量破万单,应急救援场景中无人机响应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
挖掘低空潜力,还需跨过现实门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强调,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新经济模式与服务模式”。因此,要把这份潜力真正转化为实际增长,还需跨过不少现实门槛。
技术瓶颈首当其冲。四川北川无人机测试基地的实验显示,极端天气下飞行器故障率高达23%,高原、山区等复杂地形的定位误差常超10米,制约着场景规模化落地。
标准与监管的碎片化更显突出。据悉,当前各地低空管理平台架构、数据协议不统一,跨省飞行需重复报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一市一策” 的监管壁垒。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同样亟待破解。目前低空经济应用仍以“政府买单”为主,政务巡检、应急演练等场景占比超60%,而文旅、物流等市场化场景社会资本介入积极性不足。赛迪研究院测算显示,低空经济项目平均投资回收期达5.8年,较传统产业多出2年以上。
低空经济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务实创新”——既要突破技术瓶颈,也要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既要完善标准体系,也要激活市场活力。唯有政、产、学、研、用各方携手,以数字底座为支撑,以场景落地为导向,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飞得高、行得稳、走得远”。
技术融合创新筑牢产业底座。例如在深圳,中国电信实现181条商业航线600米高度95%的5G覆盖,上行速率达50Mbps,部署150余套低空融合感知设备,构建起秒级响应的数字化防控网络,为技术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标准体系建设打通协同堵点。工信部指导成立的低空智能网工作组,已牵头制定12项通信、导航国家标准,推动“一次上报、全国通用”的监管模式落地。
场景多元拓展激活市场活力。如中国电信就以“技术-应用-生态”模式孵化出丰富场景:打造“3公里15分钟达”物流圈,通过AI航路规划将运输时效从2小时压缩至15分钟;构建“10分钟医疗生命圈”将紧急药物配送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8分钟;马拉松赛事中携带AED的巡航无人机,1分40秒即完成急救包投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