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业务正在成为电信业的竞争高地,而随着三大运营商相继启动3G,对于3G市场的争夺已经成为移动业务竞争的制高点。在此过程中,业界除了关注运营商的市场布局,对电信业竞争至关重要的互联互通再成焦点。一方面,3G三大技术标准在技术特点上存在差异,使得基于各自标准的业务在发展初期会在实现互联互通上出现一些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失衡的继续加剧,恶性竞争开始迅速抬头,利用互联互通做文章的不正当竞争也开始出现,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格外重视。
恶性竞争,小动作不断
目前各大运营商之间都大力推出各自的3G业务,有媒体报道,三大3G标准可能会在某些业务上存在互联互通的困难。但专家们认为,虽然三大运营商之间的3G业务是基于不同的技术标准,但是TD-SCDMA、WCDMA和CDMA2000这三个技术标准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基于CDMA或者是码分多址技术标准。所以三者实现互联互通在技术上是不存在太大问题。以韩国为例,韩国电信运营商已经实现了WCDMA与CDMA2000的业务互联互通。
当然,技术层面的互联互通问题只要运营商从用户角度着想,切实解决,都不会产生较大问题。但恶性竞争中的情况则严重损害用户利益。电信业发展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恶性竞争中,几乎都和互联互通有一定关系,互砍电缆一度让业界怀疑电信业已经畸形发展。事实也证明,在互联互通问题上限制对手可以最有效地打击竞争对手,因此,在恶性竞争开始萌芽的时候,往往紧随其后的就是互联互通出现各种问题。
当前电信业恶性竞争已经抬头。自3月11日以来,福建省厦门市电信公司反映他们的部分天翼、小灵通用户连续收到垃圾短信骚扰。据悉,短信的内容对电信的天翼业务进行了恶意的诋毁攻击。运营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消费者往往成为“牺牲品”。
与此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用户反映,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用户在进行通话的时候,会“不明原因”地出现时断时续问题,除了打电话外,短信发送也出现延迟,晚上发出去的短信常常要到第二天才能收到。
历史的教训值得思考
电信运营商之间搞恶性竞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以往就有过针对互联互通大搞恶性竞争的例子。搞恶性竞争,既损害整个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广大用户的根本利益。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2003年7月29日,宁夏电信铺设的用于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专用电缆遭竞争对手工作人员恶意割断2处,导致该电缆已开通的495条通信线路,包括民运会组委会20余部电话全部中断。此事发生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国有企业的运营商本应以大局为重,但是恶性竞争的思维模式却让某些运营商淡化了最起码的大局意识。
新华社曾在2002年年初报道,在2001年,武汉地区的两大运营商曾经开展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多的价格大战,由于双方都把主要精力投入了价格战,忽视了消费者利益,以致两家运营商之间的用户通话最低时只有10%的接通率。此事在第二年甚至引起其中一家运营商大规模的用户退网局面。可见,互联互通不畅既极大地影响了运营商发展新用户,还会对现有用户的通信消费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监管部门要警惕3G竞争中互联互通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前正值3G市场形成的初期,实现“形成三家实力相当的运营商”的重组目标还未完成,但现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因此,参照以往事实,完全有必要警惕拿互联互通做文章的行为出现,这需要监管部门早做预防,避免出现损害用户利益的现象。经验证明,实现电信市场的互联互通,必须向恶性竞争说不。在这方面,监管者必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电信行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规范应该跟上电信行业发展的步伐,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政策制定与出台将会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着重指出要制定出台电信体制改革配套监管政策。
其次,有专家认为,当前的重点是消除各种市场壁垒,为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创造条件。一是要限制优势企业利用已有用户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进行“跑马圈地”,形成实质的垄断;二是要防止某些企业借助雄厚的财力,不计成本地打压一些相对弱势的企业;三是完善技术监管措施,消除人为的“技术”壁垒,确保各种不同网络间的语音、数据、增值业务互联互通。国际知名的英国电信专家约翰·宾认为,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监管机构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其他运营商能够公平接入主导运营商的核心网络。
总之,电信市场关乎民生、经济等重要方面,监管机构必须不断调整策略,确保每一个运营商公平竞争。这对当前我国严重失衡的电信业来说,显得更加迫切。同时也是保证中国3G产业健康起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