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6G技术大会 - 分论坛A:无线通感融合

2024年4月16-18日,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以“创新预见6G未来(Better Together, Better Future)”为主题将在南京召开。大会将聚焦八大前沿方向,深入交流6G研发成果,共推6G前沿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期3天的会议中,包括1场开幕式大会报告、8场分论坛、1场国际论坛。

其中,“分论坛A:无线通感融合”将于4月16日上午9:00至12:00举行,C114将在现场对本次会议进行图文直播。

更多大会报道和直播,请访问 专题报道 | 2024全球6G技术大会
图文直播
2024-4-16 17:18:53

在今年我国迎来5G-A元年后,5G-A通感一体化成为了几家电信运营商重点聚焦的技术之一。对于通信感知一体化,究竟目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研究到了怎样的阶段,以及真正实现该技术从理论迈向实践商用还有哪些挑战需要克服……不妨来听听来自中国移动、vivo、香港中文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几位资深专家是如何看待的。

了解更多>>>

2024-4-16 15:43:16

刘元玮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近场信道模型与远场信道模型的区别,给出了空间离散和连续孔径天线近场区域的自由度表征和功率标度规律的分析结果。刘元玮从波束赋形的角度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远场波束赋形类似手“手电简”,可以实现波束转向,而近场波束形成可以比作“聚光灯”可以促进波束聚焦。刘元玮指出,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设计方案,近场通信在无人机运动轨迹、车联网、近场机器学习、室内定位等场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4-4-16 15:28:44

通感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新业务、新模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ISAC系统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从技术角度来看,通信与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过于追求通信的性能,可能会导致感知安全性下降;如果过于追求感知的精度,则可能会开销更多的通信资源,甚至会降低通信的安全性。在ISAC产业推进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使其具备原生安全能力,确保通信网络以及感知服务的安全性。

2024-4-16 10:18:45

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网络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实现技术路径上,可以选择多BS协作、多频率协调、毫米波部署,以及考虑低空和地面联合部署,实现传感精度和能力增强;加速ISAC标准化和优先化基于gNB的传感有助于满足低空经济的发展窗口。

2024-4-16 10:16:41

王志勤认为,通感融合是6G的重要应用场景,业界正在积极推进建立通感融合的能力指标体系。王志勤指出,围绕通信和感知融合的新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正交性、部分融合、通感互助。通感融合需要在无线空口以及系统架构进行全面革新:无线侧,需要为感知系统单独设计新的感知信号;系统侧,需要在核心网中引入新的独立网元设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多维一体化的新型网络架构设计。

2024-4-16 10:10:03

在《通信感知一体化性能分析:竞争还是协同?》的主题发言中,彭木根指出,当前通信、感知性能指标分立,需构建通信感知一体化指标及其模型 ;面向多样化场景特性,需要考虑基于一体化指标分析时/频/空分通信感知的适用性。彭木根详细解读了利用通信信号进行无线感知的理论。经验证:随机性信号通信最优 ,确定性信号感知最优;在保证通信性能约束下存在可达感知性能极限;修正同步误差后协作感知性能不再持续恶化,性能下界收敛于位置先验信息精度。

在通感协同方面,彭木根表示,感知获得先验信息可协同提升通信性能,但过度提升感知性能会挤占通信资源;用户数从1到K,单用户最优占比不能获得全局最优性能;和速率解耦多用户通感权重,加权累加获得全局最优边界;感知协同通信存在性能提升区间, 最优时间占比取决于多用户通感可达能力差异。在谈及太赫兹应用时,彭木根指出,太赫兹窄波束传输下,如何配置感知频谱资源保障通信容量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彭木根在发言中还介绍了通过“云雾小站”进行的通感算融合实验,第三方测试表明:可实现Gbps级通信、高精度感知、0.5ms计算时延。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