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将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C114通信网将在现场为广大读者带来本次大会的全程直播。
2024年4月16-18日,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以“创新预见6G未来(Better Together, Better Future)”为主题将在南京召开。大会将聚焦八大前沿方向,深入交流6G研发成果,共推6G前沿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期3天的会议中,包括1场开幕式大会报告、8场分论坛、1场国际论坛。
其中,“分论坛A:无线通感融合”将于4月16日上午9:00至12:00举行,C114将在现场对本次会议进行图文直播。
2024年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将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C114通信网将在现场为广大读者带来本次大会的全程直播。
论坛主席:
尹浩,中国科学院院士
执行主席:
武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主持人:
武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09:00-09:05
致辞
尹浩,中国科学院院士
09:05-09:25
通感融合的两类思考
杨鲲,南京大学国家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MAE、IEEE Fellow
09:25-09:40
通感融合关键问题与系统设计思考
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首席科学家
09:40-09:55
6G通感一体化技术发展与研发实践
王志勤,中国信通院副院长、IMT-2030推进组组长
09:55-10:10
通信感知一体化性能分析:竞争还是协同?
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10:10-10:25
低空通感网络:机遇与挑战
佘小明,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总工
10:25-10:40
通感一体化理论走向实践
张逸炎,华为高级技术专家
10:40-10:55
Is ISAC Secure? New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nd Solutions(视频)
Christos Masouros,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IEEE Fellow
10:55-11:10
From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to Near-Field Sensing(视频)
Yuanwei Liu,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副教授、IEEE Fellow、AAIA Fellow
11:10-12:00
圆桌论坛
主持人:
刘凡,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IEEE通信学会“通信感知一体化”新兴技术委员会主席
嘉宾:
刘光毅,中国移动首席专家
姜大洁,vivo通信研究院预研总监
张逸炎,华为高级技术专家
许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长聘副教授
曾勇,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
国际电联ITU已将通信与感知融合列为面向6G的主要场景之一,这充分说明通感融合在未来通信领域的重要性和地位,要求其在具备通信能力的同时,提供全域高精度感知能力。但无线通感融合仍需依据场景的需求,持续提高感知的准确性,精度和效率,甚至解决随之而来的边缘与端侧的算力挑战,才能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
杨鲲指出,通信感知融合有基于通信技术和基于计算机技术两条路径。从通信技术角度来看,重点突破的是通感一体化信息论,通感联合波形设计和信号处理,通感联合资源分配 ;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看,更加强调多维数据和数据融合。杨鲲表示,射频感知可有效辅助无线通信,通信感知要跳出传统通信技术并积极拥抱其他领域的科技进展,一个基于新AI技术的IT+CT内生融合的全新通感乃至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可能是未来。
王晓云指出,破解通感融合设计和三角冲突,要以终为始,充分发挥网的优势,通过通感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的三角均衡,基于网进行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中国移动认为,点簇网多维协同是网络化通感一体的重要设计方法,将助力实现‘可感知’到‘高质量通感网’的跃升”。目前,中国移动协同产业积极探索了“点”协同、“簇”协同,在提高硬件和资源共享、高精度同步验证等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完成了低空经济、车联网等感知场景化可行性验证。未来,中国移动将深化三大协同设计方法,加快推进网络通感一体化在“点”协同、“簇”协同、“网”协同方面更深层次的实践。
在《通信感知一体化性能分析:竞争还是协同?》的主题发言中,彭木根指出,当前通信、感知性能指标分立,需构建通信感知一体化指标及其模型 ;面向多样化场景特性,需要考虑基于一体化指标分析时/频/空分通信感知的适用性。彭木根详细解读了利用通信信号进行无线感知的理论。经验证:随机性信号通信最优 ,确定性信号感知最优;在保证通信性能约束下存在可达感知性能极限;修正同步误差后协作感知性能不再持续恶化,性能下界收敛于位置先验信息精度。
在通感协同方面,彭木根表示,感知获得先验信息可协同提升通信性能,但过度提升感知性能会挤占通信资源;用户数从1到K,单用户最优占比不能获得全局最优性能;和速率解耦多用户通感权重,加权累加获得全局最优边界;感知协同通信存在性能提升区间, 最优时间占比取决于多用户通感可达能力差异。在谈及太赫兹应用时,彭木根指出,太赫兹窄波束传输下,如何配置感知频谱资源保障通信容量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彭木根在发言中还介绍了通过“云雾小站”进行的通感算融合实验,第三方测试表明:可实现Gbps级通信、高精度感知、0.5ms计算时延。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