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时分,上川岛薄雾未散,关师傅的扁担已挑起第一缕晨光。二十载春秋,他肩扛20公斤柴油,在锯齿状山脊上走出之字形轨迹,每天与险峻山路进行四小时的搏战。
两万多小时的栉风沐雨,他用脚步丈量出天地的壮阔;春去秋来,扁担压弯了檀木,却压不垮守护山海的心志。当柴油发电机在山顶轰鸣,当无线电波穿透云层,这位以山为伴的“信号使者”,用脊梁撑起了整个渔乡的通信脊梁。二十多年间,他扛起的不仅是柴油,更是渔船的归途坐标,是台风天里永不消逝的生命热线,是山海居民与文明世界相连的隐形纽带。
关师傅的21年:在荆棘中踏出通信希望
江门台山是广东省海洋大市、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土地面积330825.44公顷,海域面积4778平方公里,拥有348个海岛(礁),海(岛)岸线长达698公里。海上通信有着重要的经济作用,近年来,台山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打造“海上粮仓”,力争渔业年产量超47万吨。
公湾基站是台山川岛附近沿海海域唯一覆盖站点,肩负通信服务、气象更新及岛上安全搜救等重任。但其位置偏远,市电引入路由距离约13公里,在2004年到2021年期间,这里不通路电,物资全靠人力搬运。基站得以平稳运行,离不开移动网络守护者们的日夜坚守,他们看似平凡的付出在灾难时守护居民安全,诠释着“心级”担当。
关师傅是一名移动网络工作者,也是公湾基站的忠诚守护者。二十多年来,他始终践行着“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誓言。在通往基站的道路尚未贯通前,每天清晨七点,关师傅雷打不动地骑着摩托来到上川岛山脚,扛起20公斤重的柴油,带上干粮与通信维修设备,踏上攀爬崎岖山路的征程。山路蜿蜒,他每一步都沉稳有力,历经两小时艰难攀爬才能抵达山顶基站进行设备维护检修、配置柴油发电。山顶烈日当空,机房内噪音震耳,他只能在树荫下就着干粮稍作歇息,待工作结束时天色已晚,又背着设备花两小时沿原路下山。
2021年,通往山脚的路通车了,但上山的路还得靠腿。 5位师傅每周需运送1800多斤柴油与维修设备,他们用扁担一趟趟扛着50多斤设备上山发电,从1人长途跋涉变成5人翻山越岭,人多了送的油也多了。如今,盘山公路直通基站,市电接入彻底告别“柴油发电时代”。维护人员李师傅感慨:“以前一趟维护需要大半天,现在开车上山半小时就能投入工作,省下的时间能更专注地排查设备隐患。
尽管条件改善,但基站周边没有生活设施,维护人员每次上山都需自备干粮和饮用水,午餐常是伴着山风啃面包、喝凉水。即便在炎炎夏日,设备箱被晒得烫手,他们依旧分秒必争检测信号发射器,手电筒、防风外套、简易睡袋,是他们日常工作的标配。台风“泰利”登陆前夕,暴雨预警下基站蓄电池电压波动,移动守护者们当即冒雨上山,山路湿滑车辆多次打滑,却未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他们争分夺秒更换老化电池、加固防风支架,工装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
我国有千千万万个基站,每座基站背后,都有着像关师傅他们这般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他们一次次的坚守让信号得以跨越山海,抵达祖国每一处角落,牢牢守护住人民通信“生命线”。
超大规模投入,台山通信的“蝶变”
多年来,广东移动在台山通信建设上投入数亿元,不仅大力建设基站、升级改造机房设备,完善无线网络信号,打造台山规模最大的无线通信网络之一,还凭借物联网技术助力渔业管理。其为7000多艘涉渔乡镇船舶安装定位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使渔业渔政管理局能实时掌握船舶位置、航程轨迹。台风防汛期间,执法人员可借助平台对未靠岸渔船及时预警,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广东移动已在台山开通1400多个5G基站,其中超百个覆盖近海区域。通过建设海域基站、优化天线覆盖及场景参数等措施,基本实现沿线海域覆盖,最远覆盖距离达50公里,渔民能在渔船上直播卖货,开辟增收新途径。如今,公湾基站已实现日均承载周边近万用户的通信需求。
20多年前,台山公湾基站所处区域通信空白,如今已基本实现信号全覆盖。这一转变,离不开广东移动长期坚持“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理念,更离不开无数网络“守护者”坚守“心级服务”信仰,为民众撑起通信生活“信号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