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主权与国家主权息息相关。1996年前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进入到后过渡期后,香港的回归之路开始风波迭起。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时期电信主权回归香港的问题也扑朔迷离。主导香港电信业的英国大东公司在1996年前后出现明显异动,放话抛售股票,国际电信大鳄也紧盯香港电信市场。如何能够实现香港电信主权的顺利转移?当时的邮电部敏锐地意识到必须用市场的方法——收购大东股权来解决。正是这次的收购,拉开了“00941.HK”上市的序幕。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文章预言:“香港将死”。此时距离香港回归已不到两年。其实,中英《联合公报》刚签署后的一段时间,中英之间的合作还是比较顺利。然而进入后过渡期,英国再次重演了在退出其他殖民地国家之前他们惯用的“搅局”故伎。中英之间在许多过渡事务上的冲突不断浮现,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妄图破坏香港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想让香港变成“臭港”。
当时,港英当局试图用三招棋掏空未来的香港政府。其一是港英政府否定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在深圳香港边界建立共用机场的提议,决意耗资数百亿在离岛大屿山修建新机场,而新机场无论是设计还是用料都出自英国;其二是大幅度提高香港公务员工资,给未来的特区政府设立高门槛;其三则是跟电信直接相关,就是要求香港政府以数十亿港币回购当初大东电报局从香港政府取得的国际电信专营权。而这一专营权是在1981年由港英政府颁发给大东的,大东就此垄断了香港的国际电信业务,并因此获得了高额的回报。该牌照的有效期是25年,2006年到期后,大东本应无偿将该牌照交还给政府。然而,随着香港的回归,港英政府为了掏空财政储备,搅乱未来的香港经济,竟然要求香港政府以数十亿港币的高昂代价买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一行为,赤裸裸地暴露了港英政府的意图。
在政局风云变幻莫测的同时,香港的电信市场此刻也是暗流涌动。那时,香港电讯在香港电信业的位置就相当于当时内地的中国电信,谁控制了香港电讯,谁就等于控制了香港的通信命脉。
香港电讯当时的控股方是英国大东电报局。英国大东电报局成立于1872年,是英国殖民主义为了开发并控制澳大利亚和中国等远东市场而创立的公司。1871年,英国商人铺设了一条从英国经东南亚到香港岛的海底电缆。两年后,大东成立,并接管了这条电缆。如果从那时算起,大东进驻香港已有140年。1936年,大东获得当时港英政府颁发的专利牌照,垄断了香港的国际电信业务。1981年,大东改组为英国大东电报局公共有限公司,在伦敦上市。同年10月,大东与港英政府成立合营企业“香港大东电报局”,接管了大东在香港的全部资产和业务。1987年,香港大东与香港电话合并为香港电讯,翌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当时香港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长期的垄断经营以及香港市场的繁荣,使大东获利颇丰,代码“008”的股票成为香港股市的神话,因此在大东全球业务之中,香港业务被视为“皇冠上的明珠”。
1994年以后,彭定康政府的异动直接导致了香港经济的波动,香港电讯股价也在波动中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国际电信大鳄相继盯上了香港电信市场这块肥肉,希望在中英交接香港主权的“相对混乱期”占得市场先机。由此,大东在1996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异动频繁。
大东的异动不仅牵动着香港电信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更关乎香港电信主权的归属。为了在香港回归以后英国的影子政府留在香港,保有香港电信的控制权,1996年3月左右,英国本土最大的电信公司BT(英国电信)提出要收购大东。BT出面收购大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一旦大东与英国电信合作,则“香港电讯”的控股权将永久被英国掌握,那样,“港人治港”的构想将大打折扣,回归后的香港电信业将面临“小丫鬟拿钥匙”——当家不做主的窘境,显然对维护我国电信主权不利。中国政府随即采取积极措施,坚决抵制这种行为,在多方的阻挠下,6月BT才被迫宣布放弃收购。
1996年7月,英国大东高管层更替,里查德·布朗担任首席执行官。布朗上任后一方面不想放手“香港业务”这块肥肉,想继续经营香港电讯,进而能够通过香港这块“跳板”进军内地电信市场;另一方面,面临即将到来的1997香港回归,从自身利益上,怕万一香港局势出现动荡、殃及股市,导致市值大幅缩水,因此又考虑选择合适的时机减持股份,抽身而退。随后,布朗放出口风——欲减持香港电讯股票,要把香港电讯的股份国际化。消息一出,各路买家闻风而动。美国电讯频频向大东电报局抛出“橄榄枝”;新加坡电讯更有意全盘收购……作为香港电信市场的“龙头老大”,大东对整个香港电信市场的影响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在政治经济的风浪里,信心大于天。大东减持香港电讯,这一消息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大东对未来香港市场没有信心”。如若大东选择将股权抛售给美国电讯或新加坡电讯,则必然会让香港电讯的股权更加多元和复杂,加剧香港电讯未来发展的风险,进而也会影响到香港电信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