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展台区域,故宫博物院带来了文物对比鉴赏互动平台,借助海量藏品的超高清影像资源,通过创新多屏对比互动显示方式,展示文物藏品细节,同时对不同作品的技法、工艺、历史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对比阐释。这一创新展示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也为数字文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博热”持续升温,发展空间大
我们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逐渐融入社会和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动着这些领域的融合与升级。以博物馆为核心载体的文化博物领域也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文博数字化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据2023年携程相关数据显示,预订博物馆门票的客群年龄中,00后仅次于80后、90后排名第三。各年龄段人群,00后同比增长最为显著,00后文博游订单数同比增长8.2倍,而90后群体增长4.4倍。可以说,文博旅游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和90后群体。
实际上,未来文博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随着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为博物馆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科技赋能,激发文博新活力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正在深入各个领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展示方式相比,现代博物馆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手段,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到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乐师们再现壁画《夫妇宴饮图》中的古乐演奏场景,再到跟随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重走漕运之旅的全息投影……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
在广东,中国电信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借助5G+8K FOV技术,为用户解锁了在线参观博物馆的Cloud VR新体验,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观赏博物馆。不得不说,科技赋能下的文博之旅不仅提升了观众的体验,还是一种优秀的保存文物的方式,让文物的数字化记录变得更加精确、真实。
推陈出新,盘活传统文博资源
随着三维拍摄、建模、动画制作等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与观众都将视线转向了更具有临场感和体验感的展览方式,文博数字化进程也发生了由“静态记录”向“动态开发”的转型,公众也对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和传播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续创新是盘活传统文博资源的必由之路。
要盘活传统文博资源,首先要拥抱技术创新,将先进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融入展览中,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触手可及”。
其次,要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丰富的内容策划和讲述方式,让公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要持续注重文博的宣传和交流,通过多种渠道讲好自身的文博故事,吸引更多目光。如在河北,中国电信依托5G,助力秦皇岛博物馆“山海匠心”——非遗精品展5G直播宣传,实现参观者可以足不出户感受秦皇岛的发展与变迁,感受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推动秦皇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