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联通宣布与中国网通的合并全面完成。随着网通品牌退出历史舞台,本轮电信业重组基本告一段落。从1999年移动与老电信分家、2002年南北电信分为南电信、北网通,到2008年电信业“六合三”合并,网通被联通合并,网通品牌消失,每次声势浩大的重组变革始终贯穿的核心就是“数网竞争”,培养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
在北京宣武区骡马市大街上,远远地就能看见原北京网通的大楼上挂着中国联通醒目的标识。半年前,北京网通总部刚刚从长椿街搬到骡马市大街。
这一变化是2008年启动的第四次电信改革的结果。
1994-1998 打破垄断
联通成立 “单挑”电信
“刚进入中国电信那阵,全国只有电话用户360万户,不及当时香港一个城市,还不到美国1905年的用户规模;市话普及率仅0.38%。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固定电话越来越普及,当时中国电信的日子挺好过的。一夜之间中国联通成立了。”从1978年就进入中国电信系统的谢飞,谈起电信行业历次改革都如数家珍。
据他回忆,电信市场引入竞争者是从1994年联通的成立开始的。当时,为了效仿英国电信市场双寡头竞争的局面,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
“当时我们对于成立联通真是不理解,为什么要成立一家同类型的公司,自己打自己。”他介绍,当时为了扶持联通迅速崛起,政府向联通发放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国内一些城市经营固话业务,把当时蒸蒸日上的寻呼业务完全划拨给联通、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CDMA网络也给联通,更赋予其可以比电信资费优惠10%的定价权等优惠措施。
“虽然电信职工都认为大企业日子挺好过的,可以简单地采用政府定价的方式随时涨价降价,但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竞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陈金桥表示,1994年移动通信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大发展,90年代中期通信行业还处于短缺通信状况,市场仍有巨大缺口。
陈金桥表示,“当时,政府急于改变通过下计划命令实现增长的方式,希望在运营商之间形成市场化竞争。”
但是,联通的发展颇不顺利,从国务院批准设立到4年以后的1998年底,联通公司仅占全国电信市场份额的1%。谢飞认为联通当时之所以没有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联通当时在发展新兴的移动通讯,但当时移动电话还未普及,移动网络也不稳定。“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联通是个企业,用户对其并不信任。即使对电信服务的批评声再多,用户也还是认为电信是国家经营的,各方面都有保证。”
1998-2002 多网竞争
7张运营证
“变相价格战”开打
1998年3月,中国电信与信产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而当时联通尚没有形成与之相抗衡的格局。政府又一次伸出“调控之手”。
1999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改革方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中国卫星通信7雄初立,形成“数网竞争”的经营格局。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人员及资产调配,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员工,1/3的员工要划去移动。所有的移动通信设备也划拨出去了。”作为当时的业务骨干,谢飞还是被留在了电信系统内。
谢飞介绍,“大家都是搞技术的出身,当时我们已经预感到移动通信将对固话产生替代,但没想到会这么快。”谁也没有预料到,市场份额、业务量当时都不占优势的中国移动,会在10年后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企业。
与此同时,在移动通讯市场上,中移动与联通之间的“双寡头垄断竞争”硝烟弥漫。
当时市场上最强烈要求降低无线通讯资费的,已经不是消费者,而是两家移动公司的一线业务员。“如果不是政策调控,业务员们早就已经降价了。他们认为公司规定的资费标准还是‘过高’,影响到他们争取客户。”谢飞说。
移动和联通当时在价格管制下创造了许多“变相价格战”的战术。“最普遍的价格战就是推出各种套餐。最多时,双方推出的套餐数近千种。”谢飞说,在资费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手机用户以全球最快的速度递增。
“把移动业务和固话业务分营是政府实现专业化、分业经营建立电信市场体制的重要思路之一。”陈金桥表示,政府通过价格资费调整让移动电信比90年代初期更便宜地向固定电话价格资费慢慢靠拢,“如果不是限制了移动通信的单向收费,固话下滑的趋势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