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整个中国通信业内外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当全业务运营的格局已然浮出水面,当期盼许久的3G牌照即将水落石出,蓦然回首,我们却发现电信业已经不复当年程控电话和GSM高歌猛进的乐观。
整个行业似乎已经超越社会需求,从数倍于GDP的增长率到落后于GDP增速,电信业的角色在悄然发生变化。市场新增点在哪里?用户新需求在哪里?饱和的市场让种种疑虑情绪在业界蔓延。
长期以来,电信业似乎重复着一种发展模式:当一项革命性技术出现后,制造商投入巨资研发,运营商初期先发展高端用户,摊薄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后,实现大规模普及,带来用户的高速增长,形成一轮发展的高潮,然后将目光转向下一项突破性的技术。
如果程控交换让电话延伸到每个家庭和每张办公桌,蜂窝移动为每个人拥有一部手机提供了可能,那么下一轮的发展是否还会沿袭这种模式?
2008年,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的各个环节都在按部就班地循序向前推进:光传输走向40G时代,HSPA具备规模商用能力,LTE离我们更近,FTTx实用化能力提升,多模终端大量出现,IMS更加成熟。这种进步,证实了电信业依然具备足够的技术驱动力。在通信服务能力落后于人们需求的时代,这种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发展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每次在带宽成本降低和网络覆盖能力提高后,大批人群都会加入电信用户的行列。因为话音通信的需求是天然产生的,运营商的重心是建设更高性能和更低成本的网络,不必在寻找用户方面下太大力气。
所有的专家预测都证实,信息通信将替代话音通信,成为电信业下一轮发展的主要阵地。但是,过去几年宽带接入业务发展趋缓,3G还在迈向良性运营的道路上摸索,已经证明现阶段将互联网接口配置到每个家庭,让无线宽带功能覆盖每个人尚不具备坚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用户发展方面一蹴而就、势如破竹的壮观景象或许已经难以在电信业重现。
电信业可以选择等待,信息化的需求肯定是方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无论是个人联络和娱乐体验的提升,还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信息化都是不可跨越的必然之路。不过,仅仅是被动的等待,新的疑问就会产生:下一轮发展的市场能量聚集起来时,产业链里将会出现许多新面孔,主导权是否还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
既然没有足以支撑新技术研发成本的现成用户群,既然不能被动地等待,我们是否可以考虑通过驱动整个产业链来“创造”需求然后再满足需求?
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是,当年互联网刚刚走向商业化时,英特尔、微软等公司通过不同模式投资互联网企业,让它们茁壮成长起来,推动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自己从中也销售了大量的产品。
苹果的iPod更是创造了时尚化的电子消费品市场,在一个貌似只能是MP3同类产品的低价竞争圈中脱颖而出,并将其优势延伸到iPhone,现在,全球前三大手机厂商均推出类似的手机,山寨机更不放过仿制的机会。苹果引发的超级用户体验正在加速创新。
如果没有预期的盈利,即便是无源光网络和HSPA设备的销售价格低于设备制造商的研发成本,也不足以激发出电信运营商一次性大规模采购的欲望。反过来说,如果今天预期到LTE一商用就有无数用户涌入电信营业厅,那么明天很多技术开发上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在下一轮波澜壮阔的大发展到来的前夜,尽管现成的用户似乎不多,但是潜在用户却极为庞大。今年,笔记本电脑的销量有望超过台式机,全球很多移动商用网络已经可以支持7.2兆至14兆甚至21兆的下行速率。尽管运营商提供了移动宽带之后,他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用户,但是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
这毕竟早已不是一个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的市场。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将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网络技术的突破只是一种基础,技术进步的效应会因用户群的细分而弱化。深入行业、深入家庭、深入个人娱乐,是获取用户最终信任的关键。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运营商和制造商显然是不够的。
电信业几经变革,已经形成少数几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构建的骨干架构。下一步,众多应用开发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会大量出现,他们站在网络技术创新的平台上进行各种应用创新和商务模式的创新。
在需求拉动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主动贴近市场,具备驾驭整个产业链和控制渠道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带有垄断基因的电信运营商,应该做产业链中的强势企业,而不应该是强权企业,保护合作伙伴的积极性比遏制其成为竞争对手更重要。
这注定不是一个高歌猛进、激情四溢的时代,同样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缺乏希望的时代。电信业或许应该学会先为自己铺出一条路,而后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