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基站就像地铁线的“复兴门站”,可以在直线和环线之间迅速转换角色,而家用基站将为用户提供移动和固网融合的机会。
“目前,家用基站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已得到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在我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高级咨询顾问朱彩勤在谈起家用基站时对《通信产业报》记者如此表示。
而据In-Stat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06年到2011年,家用基站将经历从蚕蛹到蝴蝶的“蜕变”,活跃在全业务领域。家用基站就像地铁线的“复兴门站”,可以在直线和环线之间迅速转换角色,而家用基站将为用户提供移动和固网融合的业务。
运营商的“香饽饽”
家用基站已渐渐走入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和用户的视野中,得到了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的青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朱彩勤认为,家用基站最大的优点体现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方面。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对网络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用户对移动通信速率的期待值是越来越高。但是随着速率的提升,每个宏基站所覆盖的范围和容量都会受到限制。因此,新建基站成为唯一有效的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可是在商业密集区或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带,新建基站几乎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家用基站的适时出现为运营商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朱彩勤用“雨伞效应”来形容家用基站解决网络容量的能力。家用基站相当于把宏基站这个“大雨伞”分成许多“小雨伞”,由此将带来网络容量指数级的增长。
电信专家侯自强也向记者表示:“在家中安装家用基站后,用户回到家中即可将手机切换到家用基站上,这样室外宏基站就可以支持更多的其他用户。如此可以大大降低运营商建设宏基站的数量,为运营商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费用和维护费用。”
其次,家用基站的出现允许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更为灵活和多元化的业务。3G时代的来临,网络无处不在,业务无处不在,体验无处不在。但是低速率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体验3G业务的乐趣。家用基站通过缩小覆盖范围极大地提升移动通信的带宽效率,特别是提升低速(或静止)状态下的小范围数据传输速率,从而为多种服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轻松一点,无线上网、视屏下载轻松地走到人们面前,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痴迷者蠢蠢欲动。而更具吸引力的服务也将呈现在用户面前,朱彩勤表示:“对于目前人们热衷于的炒股,家用基站的出现允许股票爱好者通过视屏和个人金融顾问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交流,不用再为股票的买入和卖出头疼。”
据朱彩勤介绍,目前在美国,用户已经可以通过手机来浏览一部影片的“重头戏”,从而决定是否有兴趣去电影院观看“大片”。在中国,运营商也可以借鉴这些增值业务,寻找利润增值点。“那时候,手机不再单纯是手机,而是一个综合的通信工具。人们将越来越体验到移动通信新技术的出现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彻底改变。”她说。
另外,侯自强表示:“家用基站可以成为运营商对抗WiFi的新利器,人们需要一个双模手机才能使用WiFi,而家用基站的出现,一部单模手机便可解决所有的问题。”
对运营商来说,家用基站拓展了运营商的赢利模式,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增强了其在3G及以后技术上的竞争力。同时,对用户来说,家用基站将带来更出色的移动服务和更多的体验。另外,网络容量的增大,移动增值业务的多元化也会为运营商提升用户黏度,降低离网率,提高ARPU。
急需东风
尽管家用基站技术对运营商和用户来说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如果它要得到真正推广和应用,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运营商解决。朱彩勤认为,家用基站如何管理是一个“大问题”,“目前,将家用基站作为单独的一个基站来管理,还是作为整个移动通信网的补充还处在相对模糊的阶段,还没有完全的定论。”
其次,家用基站的价钱和运营后如何收费也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个难题,人们是否需要为家用基站“买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发展的前景。侯自强认为,目前家用基站的成本还偏高,成本多在200美元左右,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或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如果可以降到和WiFi的AP相当的价格,家用基站将更具有竞争力。”
“价格对用户来说向来都很敏感,”朱彩勤表示,“如果运营商对其收取相对过高的费用,或许人们就会考虑换一家能够提供更好信号质量的运营商,而且这是免费的。”她认为,通信网络的质量是运营商需要单独去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将压力转嫁到用户身上,日后假如运营商要运营家用基站,可以考虑给予用户一定的补贴,或者是零月租提供基本服务,而对于一些增值服务和智能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三,家用基站的辐射也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另一因素。“虽然家用基站的辐射只有25毫瓦,”朱彩勤表示,“但是将其置于家中,人们就不得不开始考虑它对身体的伤害了,早在手机应用之初,人们就开始讨论其辐射问题,比手机辐射强度还要大的家用基站当然也成为人们考虑的因素。”因此,运营商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辐射强度,减少人们使用它的担心。
与运营商共进退
家用基站概念一经提出,就有人表现出这样的担心:家用基站会进一步提高移动运营商的竞争能力,也无形中缩小了固网运营商的市场存活空间。但两位专家给予记者的解释可以让大家把这种担心抛之脑后。侯自强表示:“家用基站将为固定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遇,或许是固定运营商迎头赶上,弥补自己在移动业务的弱势地位的绝佳时机。”
朱彩勤认为,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三网融合,传统固定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固网上的优势,将移动服务和固定服务绑定在一起,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这对于像电信和网通这样的固网运营商来说是个很好的机遇,固网运营商如能抓住这个机遇,或许在竞争上还要略胜一筹。朱彩勤进一步强调:“每一家运营商针对同一个新生事物会有不同的市场战略和关注点,只要方向抓得准,每家运营商在市场上都有存活、立足和发展的空间。”
目前,在全球已有几家运营商对家用基站进行测试,例如沃达丰正在考虑来自Ubiquisys等家用基站技术供应商的产品。
朱彩勤介绍,目前在美国,家用基站的推广才刚刚开始起步,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更热衷于研究宏基站的升级和绿化改造,如一棵树,一幅壁画,甚至是放置自行车的车架。但这也是由美国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点决定的,美国地广人稀,使用美化的宏基站成为一种可行方案。但在中国,人口密度和用户基数都很庞大,对通信的覆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家用基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朱彩勤举例来说:“比如在北京的金融街,作为商业密集区和居住密集区,家用基站是增加容量的必不可少解决方案。”朱彩勤非常看好家用基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她进一步表示:“在频带不够用的情况下,对运营商来说家用基站将会是一个必经之路。”TD-SCDMA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也在不久之前举行的一次内部沟通会议上说:“家用基站是运营商策略的必要部分。”
据调研机构估计,到2011年,全球将有超过6000万3G家用基站投入使用。而根据ABIResearch的调查数据,预计到2011年全球家用基站的潜在用户将会有1.02亿。这些数据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家用基站应用前景的信心,到那时家用基站或许可真正担当起全业务运营“中转站”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