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来,3C合并,或者说3网融合成为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
现实证明,互联网运营者和通信网运营者都在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通信网络的IP化和通信设备的IT化,导致通信领域的竞争日趋同质;同时,互联网运营则面临着创新者的挑战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多样化,竞争成本急速上升。
因此,对于互联网运营者来说,进入现金流稳定的通信领域似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例如GOOGLE竞标无线频段,以及购物网站对SKYPE的收购;而通信运营者则试图进入“内容”市场,在海量的用户基础和对用户基本通信消费行为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用户的行为本质,提供“内容”服务。
对于互联网运营来说,其基础是提供整合的信息资源,在过去,这些资源都是单方向、静态的提供的。比如音乐、图片、新闻、科技知识等。在早期的互联网时代,运营者比拼的是内容的丰富程度,及时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耗费雄厚的资金实力来推广自身的知名度。那时候,所谓眼球经济,起到决定意义的就是眼球所指的方向。
在单方向“广播”信息的同时,互联网的技术也在进步。单纯的加快获取信息的速度,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扩大可能获取的信息的数量不再是决定性的竞争力。随着QQ,MSN等互动性的网络工具的发展,也随着论坛、讨论组等互动性平台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计算和传输能力的增强带来的“内容”形式的丰富,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其核心在于,信息的传递从“一对多”的广播形式,全面进入了“多对多”,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模式。但是,对于广播模式和网状传播模式如何配合,如何提高互联网现有的广播模式的收入,对于所有的互联网运营者来说,都还是一个摸索的状态。
虽然,多种信息类型的聚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游戏互动、软件)可以提高互联网的收费能力,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提高了互联网业者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
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互联网并不具备“基础”信息传送能力,也就是PSTN或者GSM端到端的传送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可以精确、及时、不可避免的需要用户付出成本的。
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关键缺陷就在于“收费能力”的缺失。因此,任何一个互联网运营商都期望着能够获得更“基础”的信息传送能力,以便于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其实,包括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内,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通信运营者面对的问题则完全不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通信运营者具备完善成熟的“基础”通信能力,对于基本的话音、比特流的传送,运营商具备天然的控制能力。同时,对于这些能力的提供收取的费用,虽然平均下来每个用户并不太多,但是用户技术却比互联网服务的任何一个业务都多得多。因此,不论盈利能力如何,世界上任何一个运营商的现金流都是稳定而充足的。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历次的经济危机对于运营商的现金流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运营商也面临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增长的问题。电信运营是资本驱动型的行业,因此资金密集,数额巨大,也因此投资者对于投资回报的期望就比较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因为用户基数和通信量增速非常快,导致投资者对于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的期望值也很高。
但是,中国的通信用户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成熟期”,用户增长的速度不再可能保持高速,而收入增长由于低端用户数量的剧增而趋于缓慢。未来的趋势,很有可能“基础”通信能力越来越廉价,甚至有人提议通信网络“公益化”,最终的结果,会造成基础通信能力的“零价值”,运营商完全沦为管道。当然这是一个理论化的结论,但是,总体趋势是正确的。
因此,互联网运营,或者说内容的运营,对于运营商是一个可选的方向。
但是,电信运营商要进入互联网内容领域,所欠缺的在哪里呢?
我想,首先,通信基础能力的需求,与内容的需求(包括图片、音频、视频、游戏、软件)有很多区别,而运营商是不清楚的。
第一个,通信需求的多样性,与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过去采用了几千种套餐来力图覆盖用户的通信需求;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数字恐怕要用十万来计数 。特别在中国,可以看到主流门户的网站一般要分成几十个频道,每个频道又分成几十个模块。其内容需求的特点千差万别。如何做好自己的内容设置和管理工作呢?
第二个,目标客户的确认和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对于传统互联网业者也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而运营商原来提供的服务,其目标客户几乎非常明确,那就是全体中国公民和在境内的人。也就是说,可以认为中国土地上的所有人都是目标客户。而未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内容可能来自于“自产自销”,而运营者需要提供一个“不断优化”的平台即可。
对于运营商来说,可能清晰的认识这些多样性,并找到自己擅长的几个方面,或者找到自己合适的产业链位置,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当然,对于现金流充裕的运营商来说,直接进入互联网市场,挤占其他互联网运营者的空间,是一个最简单方法,但是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运营成本,带来不确定性,也给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我想,这一定不是现有的互联网运营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