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新加坡实施具备携号转网雏形的政策以来,迄今全球已有约60个国家推出了这一政策。从已有经验可见,携号转网政策确实有利于削弱主导运营商的优势地位,为后来者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过,该政策也有其负面影响,甚至有观点指出,有些已经实施携号转网政策的国家事实上并不适合推行该政策。
有时会“得不偿失”
尽管从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携号转网确实对均衡市场、促进竞争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结果并非出现在所有业已应用该政策的国家。
用户携号转网所需的时间及成本是携号转网政策能否促进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看来,导致反对意见产生的最大因素是携号转网需要巨大的投入。为配合用户流畅地跨网转移,运营商需要在网络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器等层面进行可观的投入,而这笔投入能否换来之后的大批用户尚未可知。此前有分析指出,爱尔兰、芬兰、马耳他等在引入携号转网政策方面颇为顺利,但是从经济回报上来看,这几国的携号转网政策可谓失败。以爱尔兰为例,该国市场事实上竞争并不充分,目前有两大垄断型运营商和一家相对弱势的新进入者,分析称,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携号转网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而在芬兰,由于在携号转网政策实行时该国尚不流行合同绑定协议,且运营商的转网条件并不吸引人,用户反应冷淡,也导致运营商难以收回转网的投资成本。而英国、荷兰等国的携号转网政策从实施开始就波折不断。英国仅有一家运营商支持该政策,就在不久前,英国民众还在为该国转网政策烦琐而抱怨。
而在已经彻底打通固网和移动转网障碍的美国,由于各运营商采取的制式不同,用户转网往往需要购买一部新手机,这也成为用户转网的最大障碍。因此这一政策实施初期,美国各个城市的移动通信商店与平常的日子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用户像洪水一样大迁移”的场面并未出现。
加速夕阳产业衰败
目前看来,可以确定的是,携号转网不论是否涉及固话,都会加速固话等传统产业的衰败。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到,携号转网政策加快了美国固定电话运营商用户流失的速度,市场分析人士和机构统计表示,有一半的美国人考虑“切掉电话线”,而仅使用手机。美国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实行固话和移动电话间的携号转网政策。从2006年开始,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AT&T公司的固定电话用户数每个月都在减少,2007年全年减少了7.4%。
即使是在那些携号转网仅停留在移动电话层面的国家,迫于维护老用户和发展新用户的压力,移动运营商也会挖空心思提升现有服务的质量和价值,或是直接通过降价的手段吸引客户,这无疑会加速传统固话用户向移动通信平台的转移。尽管,目前尚不能有效甄别携号转网给固话用户流失带来的影响,但是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公认。
打乱行业发展秩序
经验显示,尽管从长期来看,如果有了应对措施,运营商完全能安然规避携号转网政策可能引发的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政策很大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行业的些许混乱,在有些市场甚至会造成长久的影响。
目前,全球携号转网开展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香港,影响最激烈的市场也可以说是香港。实施该政策时,香港有香港电讯、和记电讯、新世纪和新电信4家电信运营公司共同经营固定电话业务,在移动电话领域则有电讯盈科、数码通等6家公司经营着11张网络,用户可自由选择其中一家运营公司作为自己的电信业务提供者。香港总人口约700万,90%拥有手机,在这样一个僧多粥少的地方,竞争异常激烈。携号转网政策施行后,加剧了香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用户在选择的过程中,运营商为保留原有用户、吸引新用户,不断降低手机资费,而手机用户数也从280多万激增至2005年的500多万,整个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对运营商来说,携号转网并不仅仅是福音。由于该政策允许消费者自由地选择运营商,因此它对香港主导移动运营商的已有客户规模造成了威胁。一些运营商认为,他们从携号转网中得到的好处并不多,因为转网的用户多是低端用户,而携号转网却大大增加了网络运营成本,导致用户的转网率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
而在韩国,2004年开始实行不对等携号转网政策,一年后全面放开。韩国移动市场本就高度发展,加之后来智能手机风行,韩国运营商一度陷入了白热化的价格战,营销成本最高时曾经占到了收入的30%。这种“血战”状态直到韩国管制机构插手才有所缓解。
而在巴西,也有类似的情况。该制度实施后,原本就激烈的移动电话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用户离网率的上升,巴西运营商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设法留住客户。由于营销和推广的成本不断上升,巴西市场上的Vivo Participacoes和TIM Participacoes等主要固话运营商已经出现利润和用户数减少的现象。
从国外经验来看,携号转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现状,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应密切关注市场反应。而运营商则应该保持克制,理性营销,切忌触发“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