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携号转网即将展开社会化试点。现有竞争格局是否会改变?如何制定监管政策?三大电信运营商应该如何应对?
话题1 格局
移动担忧 联通利好
携号转网即将在天津、海南两地展开试点,大规模商用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实施。那么一旦全国正式商用,是否会对现有的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Frost&Sullivan资深分析师 傅晓辉
Frost&Sullivan资深分析师傅晓辉认为,携号转网肯定会对目前三大运营商的竞争格局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很大,所以政策层面一直在观望,希望找到最佳时机实施携号转网。”
傅晓辉表示,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开始逐步丧失客户的领先优势,联通新增3G用户远高于移动3G用户,所以一旦允许携号转网,对移动的打击会很大,尤其是139的中高端用户。“现在移动一再推全球通客户的预存话费返话费活动,就是为了延长用户的在网时间,之前的这个活动最多只是12个月,而现在都是24个月,可见中国移动内心的担忧。”
那么移动的“忧心忡忡”,是否就是电信和联通的利好呢?傅晓辉强调电信和联通必须分开看。
“对联通而言绝对是极大的利好。”他表示,“联通的政策就是打好WCDMA的3G牌,包括3G终端、3G资费、3G应用等,目前来看联通的政策基本上不用太大的变化。”傅晓辉笑言,如果能携号转网,他肯定会是第一个到营业厅办理业务的顾客。
据傅晓辉判断,携号转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移动139号段的中高端用户,“如果这批用户去了联通,会极大地提高联通的中高端用户占比,改善现有用户结构。”
而对于电信,傅晓辉认为携号转网对其影响有限。“相比于联通的WCDMA,电信的3G网络对用户吸引力不是很大。用户如果有转网需求,会首选最好的3G网络。”
话题2 监管
期待“鲶鱼”效应
千呼万唤的携号转网政策终于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可以说,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全业务时代电信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监管手段正在向多样化和深入细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监管的有效性会不断地提高。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苑春荟
其实携号转网早已不是新鲜事,新加坡1997年最早实施该政策。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英国、美国、韩国、香港、台湾、巴基斯坦等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开通了携号转网业务,电信监管者和运营商都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监管者来说,此次方案的政策目标很明确:既要扶持弱势电信运营商,又要保护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TD,事实上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国外的经验看,既有日本KDDI成功利用携号转网策略崛起的案例,也有韩国的主导运营商SK电讯在非对称携号转网政策下摆脱不利影响的案例。因此监管目标的实现,并不简单地取决于监管者的意愿,而取决于运营商之间的博弈、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携号转网政策实施细则的推出和落实,其中如何规避不正当竞争和违规行为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监管工作的难点。
对于运营商来说,在目前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下,携号转网无疑是一条新来的鲶鱼,它在给弱势运营商带来一线希望的同时,也对强势运营商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重新洗牌、改变竞争格局的机会,各电信运营商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不仅更加激烈的竞争即将展开,而且敏锐者已然开始行动,布下了锁定用户的各种策略。应该看到携号转网对运营商的影响是长远的,我们不能期待市场格局特别是盈利水平在短期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胜出者一定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市场和服务综合运营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营商。因此,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将是对各电信运营商综合能力的一次考试。
对于对消费者来说,携号转网无论如何都是绝对的利好,但消费者在心底里依然期盼,消费选择的自由度是不是可以再大点、步子是不是可以再快点;电信监管政策是不是能以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而不是始终摆脱不了平衡运营商利益的干系。
话题3 高端用户维系
差异化服务应对转网
就“携号转网后如何维系高端客户”这一话题,慧聪邓白氏电信咨询总监饶品同对记者表示,携号转网对中电信、中联通的高端用户维系压力较小,对中移动的压力较大。
慧聪邓白氏电信咨询总监 饶品同
他分析道,携号转网后,高端用户从中电信、中联通转到中移动的概率较小。一方面,中电信、中联通的资费平均比移动优惠10%左右,高端用户在最初选择这两家运营商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否携号转网,这些高端用户都会面对强势中移动的市场攻势。“携号转网影响并不见得强于这些市场行为。”他说。
饶品同认为中移动的高端用户数量最多,受到的影响最大。他将中移动的高端用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中移动品牌和服务高度忠诚的老用户;第二类是当年动感地带的学生用户,目前毕业后选择了全球通,由于周围人都是移动用户,被移动隐形捆绑;第三类是新进入的高端用户。
“携号转网之后号码实现了全流通,对三类人群都将会有冲击,而冲击最大的则是第二类被隐形捆绑的高端用户。”饶品同说,第一类高度忠诚的用户约占中移动高端用户的30%。针对这些用户,中移动应做好持续的品牌影响和服务维系。“中移动应当将高端品牌做成奢侈品牌,将全球通的我能,转变为更新、更好的口号;不应再按照ARPU值的多寡来划分用户群,而应对品牌进行细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第二类人群占到了中移动高端用户的40%”,饶品同认为,此前这些用户换号的机会成本较高,携号转网将使得他们得到释放。因此,中移动要马上做套餐的细化和迁移,要制定符合这类人群需求的套餐。“可以学习联通WO品牌的A计划、B计划。”他建议,中移动应对套餐资费进行灵活设计,将用户的被动捆绑变成为主动跟随。而第三类新进入的高端用户,转网的需求不会很大。中移动应做好服务维系的工作,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匹配的服务。
话题4 TD发展
要让用户愿意转向TD
假设市场制度充分有效,且假设相关的市场主体符合经济理性人的大部分特征,那么携号转网或许能够对TD的发展产生一点促进作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 陈志刚
第一年将是中国移动的2G用户单向转出,电信和联通的2G用户可以单向向TD转入;同时政府在公开场合给了运营商TD用户发展的预期压力,而当下的情况是新用户增长越来越困难。携号转网自然成了新TD用户的来源之一。这也是政策的设计者所期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假设用户也是理性的,其转网将看重网络、业务和服务质量。
以上两个条件的叠加,将导致运营商对TD相关的设备、终端、测试、业务等相关环节更紧迫更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创新需求。
很显然,即使经济理性假设在运营企业和用户均成立,也并不足表明TD的设备、终端、业务、芯片等环节就可以享受携号转网所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的收益,其实更大的挑战是当下TD的相关环节如何通力合作改善网络、业务、终端的质量,以满足用户转入TD的基本条件的压力,而别让蝴蝶效应只能存在梦中。
链接
韩国SK电讯 差异化服务圈住用户
韩国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携号转网政策。该国的特点是:采用不对称管制的方法,在政策实施的初期,即2004年1月到6月,只允许主导性运营商SK电讯的用户单向转网到KTF和LG电讯;从2004年7月起,允许KTF的用户向另外两家运营商转移;从2005年1月起,最小的运营商LG电讯才开始执行携号转网政策。韩国政府的用意是希望利用时间差,帮助弱势运营商迎头赶上。
SK电讯在携号转网之初所承受压力最大。为了应对变化,SK电讯主要做了两件事:首先,以网络故障为借口阻止用户转移;其次,推出价格优惠和服务升级的措施来留住高端用户。但这些措施并未见效,其市场份额很快从54%降至51.6%,政府限制垄断的目标初见成效。
不过,SK电讯随后开始调整策略,特别加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并涉足金融服务、媒体服务、娱乐服务等跨界服务。公司的差异化服务也做得非常到位,分别有针对商务人士、年轻时尚人士、女性等人群的品牌与业务策略,获得了市场的认同,从而摆脱了携号转网对公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新加坡IDA 两度新政为用户谋利
1997年,新加坡是全球首个推行携号转网政策的国家。但是当时要转网的用户实际上在保留原号码的同时还要拥有一个新运营商的号码,这种两号并用的模式被认为更多地类似于呼叫转移模式。
2008年6月13日,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IDA)推动下,新加坡开始二度实行带号转网制度。这种便捷服务使得手机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在新加坡的3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切换:新加坡电信(SingTel)、星和(StarHub)和MobileOne(M1)。
在当时环境下,3家运营商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SingTel没有按秒计算,消费者一般认为它的平均价格比较高;M1没有付费电视和宽带,所以用户更倾向于新电信或星和,以获得更多综合折扣;至于星和,顾客反映它的信号比其他两个电信公司差。
面对运营商这场长期的拉锯战,消费者是最显而易见的受益者。政府的目的是要降低资费,让消费者受益;同时促进市场竞争,让新加坡电信业更加自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