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5·17电信日,距离国内3G业务正式启航恰好过去一周年。记者采访了解到,3G这一年的发展只能被称作“不温不火”。
根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字,全国3G用户目前总数为1800多万,三家运营商拼得头破血流,也不过平均每家600万。显然,这与先前对3G概念的热炒和强烈的期望相比,这是一个尴尬的数字。
有关人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3G并未打破原先的竞争格局。移动3G用户为769万户,依然一家独大,剩下的3G客户,由电信和联通均分。考虑到电信首次拿到移动牌照,“招兵买马”是它的首要策略,“天翼”品牌已经冲到了一些穷乡僻壤,所以它的用户数增幅是最大的。联通虽然拿到了最好的3G标准,可是用户没有获得爆发式增长,显然存在市场策略问题。
3G在中国为何没有火起来?记者采访了解到,主因依然是价格高高在上,这影响了对3G最为热衷的年轻人的进入。如以最优惠的套餐为例,移动和联通现在都是300元包10G流量。电信现在套餐是300元包360小时,超过的部分按5分钱/分钟计算。这样的资费,普通人都觉得高。
中关村在线前不久做了一个调查,询问人们对3G的资费看法。结果,34.66%的人认为“太高了”,45.67%认为“较高”,认为可以承受的仅有15%上下。媒体记者李先生平日跑的是通讯条口,本应“近水楼台”,但他说其实用3G时间很少,“主要是感觉费用还是比较贵。”他用的是移动的号码,表面看资费较另外两家便宜,但是套餐规定流量一般才10M,这意味着这个有限的流量一旦用完,资费就会大涨。
联通5月1日正式执行新的套餐标准,推出了最低的66元套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槛,但考虑到眼下大部分手机使用的依然是语言和短信,而套餐奉送的通话时间仅有200分钟左右,显然很不够。电信发展了不少用户,但问题在于过多的天翼用户已经造成了电信3G网络的过重承载,已经影响了网速,于是对用户上网既限时也限流量,用户也很不满意。
通观三大运营商的3G策略,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既想发展更多的用户,又担心网络的承载能力。正如电信专家阚凯力所言,3G的内在矛盾在于,上网人数少的时候,网络尚可承载,一旦人数多了,网络就拥挤了,网速立马就降下来。而这个矛盾,很难克服!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运营商在去年都推出了不限上网时间和流量的市场策略,但是后来发现,光是下载音乐和电影就占了60%以上,网络不堪重负!所以从今年开始,都开始对时间和流量进行限制。显而易见,无限制发展客户此路不通。
记者了解到,三大运营商在上海世博会都进行了技术展示,但各家大同小异,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如果不能继续降低资费,可以预料,接下来的3G,依然难改不温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