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也许运营商并未预料到短信的风行,但是它们一定期望复制短信的辉煌。
当2009年成为中国3G元年时,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脚步忽然加快,真实而没有界限的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现实。在硬币的另一面,终端的演进同样飞速,CPU的处理频率已经接近1G,屏幕超过3英寸的智能手机也已成为主流,为业务创新提供了此前无法想象的空间。
但是,在网络升级、终端演进的背后则是产业又一次剧变的开端,通话已经不再是手机惟一的功能,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广义的数据业务。
日韩欧美曾经的3G轨迹已经带给中国企业许多启示,在3G启动十年后,3G市场迎来了最成功的玩家苹果。对于苹果而言,iPhone的火爆仅仅只是表象,基于AppStore(应用商店)的数据业务价值链形成才是关键所在,因为用户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具有高端配置的手机,而是手机所能带来的诸多应用。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运营商的选择。
“运营商做单个业务并非不能成功,只是是否合算的问题。”国内手机游戏的资深人士、数字顽石CEO吴刚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显然,三大运营商的实力足以支撑任何一项业务,但是在问题的另一侧面,运营商的赢利要求需要的是更大的业务或者更多的业务。
这将是3G时代运营商的最终归宿,平台级业务或者业务平台。
移动互联网“小众化”已成铁律
【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舒杰)移动互联网会将长尾效应进一步延伸,力图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将是一个业务小众化的时代。
100位用户心中的互联网(数据来源:通信产业网)
“有很多业务,只能在手机上实现。”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在此之前的几分钟,谷歌刚刚发布了自己的移动搜索战略。在李开复看来,手机上的数据业务在承接互联网业务的同时,也将创造属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
但在更多的领域,3G业务不温不火的局面却说明,目前的业务并不契合用户需求。
七分相同三分不同
从手机能够上网的第一天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之声便不绝于耳,手机邮箱、视频、游戏、音乐……几乎所有的PC业务都能在手机上找到相同的“模板”。虽然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互联网在手机上的“镜像”。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用户在同时拥有手机与PC时,选择使用手机上网。”数字顽石CEO吴刚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专访时表示。由于手机上网体验难以企及PC,相同的业务在手机的用户黏性可能会低于PC,例如对比于目前支撑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的网游产业,任何人都无法想象使用手机一天玩10个小时以上的游戏。
但是手机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专家看来,小屏幕、24小时贴身、个性化……将是未来手机业务设计时不可忽视的要素。一个来自厂商的数据显示,用户使用手机支付的比率超过PC三倍。
由于手机在初始阶段就作为个人用品出现,不同于PC的办公属性。因此,手机用户可能会更加介意手机上的信息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加之手机24小时随身携带的特性。所以,手机在媒介属性降低的同时,生活属性却在升高。
因此,当广告主关注于传统媒体的覆盖广度时,手机媒体可能提供更为精确的投放。同样,手机中的应用可能难以掀起全民风暴,却有可能带来更具黏性的业务应用。
而与此相伴的则是用户将会更加乐意为了自己的选择付费,这将是移动互联网区别于互联网的最大特点。
小众化时代
因此,当用户付费与随身携带共同出现时,应用厂商需要做到的就不再仅仅是上千万乃至上亿的用户数,满足每一个用户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增加用户黏性才是正道。毕竟,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已经大幅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
如果说互联网将市场的长尾效应凸现,移动互联网则将长尾效应进一步延伸,力图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这将是一个业务小众化的时代。此前的梦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这些。虽然弊病诸多,但是梦网所创造的模式却已经说明用户对于个性的渴求。
个性化的铃声、彩铃、图片、短信等不起眼的资源却创造了数十亿的价值,帮助4家SP企业海外上市。在吴刚看来,梦网发展的止步不前更多的是因为监管,而不是本身的商业模式。
此外,面对数亿手机用户的全部需求,不仅仅运营商难以全部满足,企业同样无法全部覆盖。苹果的AppStore正是如此,从诞生伊始到今天超过50000个应用,AppStore绝大多数应用提供者是个人。
3G,这是个性化时代的开端。如同电视无法照搬电影,移动互联网同样不会照搬传统互联网。一个用户可能在PC观看三个小时的《变形金刚》,但是他应该更愿意在手机上观看五分钟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