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7月26日消息(张海龙)在昨日举行的“2017可信云大会”上,腾讯技术事业群企业IT部总经理刘若潇分享了腾讯基于OpenStack构建云的四点经验。
刘若潇表示,腾讯从2012年就开始从ITC转向云技术,这让腾讯能够快速满足新业务不断上线、下线的需求。而腾讯基础架构选择基于OpenStack来做,理由非常简单。作为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不可能把基础架构的命运寄托在一两个私有化公司它们的发展基础上,必须选择一个公开的、具有发展生命力的技术。
目前,腾讯云的产品从公有云覆盖到私有云,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灵活的部署方式。腾讯自己就是腾讯云最大的用户之一。
这也让腾讯自己成为了腾讯云私有云的产品最大的用户,同时腾讯是中国最大规模的OpenStack在线运营系统的运营商,内部IT环境物理机超过6000台,有14000-15000个虚拟机。据悉,腾讯OpenStack的架构是双中心,在深圳和天津有一对一的双活数据中心,在深圳还有一个灾备中心。
据刘若潇介绍,腾讯的私有云的一个天然有利之处就是可以总结腾讯内部许许多多的互联网产品上的优秀能力,把它转化为云平台的PaaS,进而促进内部开发应用,开发Pear领域应用。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微信,从微信最初的公众号到现在的小程序,随着微信后续的发展,把企业的应用通过微信接入等等。
在会上,刘若潇分享了腾讯多年来这么大规模采用云的四点经验。
一是,要建立业务入云标准,不是所有业务都适合放入云端。即使腾讯经过这么多年,投入这么大的精力,现在业务真正跑在云上的比例也就65%,包括开发、测试、管理应用等等。
腾讯内部制定了一整套的入云标准。有句话说“错误的开始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刘若潇表示,建设云平台当然是希望它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开始就选择错了,把一些并不可能在云上运转的很好的业务引入到云平台上。最后得到的其实是你自己、你的客户对云平台本身失去信心。
二是分区模型。互联网公司都做大做强,采用云虽然看起来采购成本降低了,但实际这些成本都将转化为技术设计、运营费用。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业务模型是什么、读写模型是什么、访问模型是什么、后台压力主要来自哪里,这些不一样就带来了整体架构的不一样。
以腾讯为例,内部有众多的的团队,众多对基础架构有不同要求的部门,腾讯IT云的规划设计是Set分区。计算工具、存储工具、网络控制工具,这些大致的模型是一样的。但比例怎么搭配的,在Storage Pool里采取什么配置,完全根据应用特点去规划。一旦应用的操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就会有从Set之间的迁移。
三是柔性可用,就是所有应用、所有的平台服务其实不是平等的,总有它核心的东西、总有它边缘的服务,从用户角度来讲,有些服务对它而言是重要的,有些服务对它而言是不重要的,或者出了问题是感知不到的。
对于平台而言柔性可用就是把服务分为核心服务,调度服务、分配资源服务、正常运转的服务,对边缘性服务降低响应级别。比如容量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做智能的自动限速。
四是持续优化。采勇OpenStack及云平台就要不断进行优化来满足业务需求。云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它采用了什么技术,用A公司产品还是B公司产品,很大程度在于自己的运营团队没有把这个平台运营好。
刘若潇比喻说,“用OpenStack云平台相当于你之前开帆船的,现在给了一艘航空母舰,要把一艘航空母舰的战力发挥出来,你在这上面的投入显然和以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