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RRU
a) 适用于中型楼宇,提供一定的话务容量。
b) 适用于施工受限的超大型站点,可充分利用RRU安装条件要求较低的特点,用多个RRU覆盖站点,如果覆盖面积太大,可以和光干放配合使用。
c) 适用于小区覆盖。
3.1.3 光干放
a) 适用于市区的小型站点,对周围基站干扰较小。
b) 适用于小区覆盖。
3.1.4 无线直放站
适用于一般市区和郊区的小型站点,比光干放有价格优势。
3.2 扰码规划
室内覆盖的扰码应该结合室外基站扰码整体规划,同时兼顾室内覆盖本身特点。
分配原则:网络中有重叠覆盖的小区不能拥有相同的主扰码。
a) 地域分布: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小区按groups纵列分配。
b) 主扰码复用距离:应在码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以确保分配原则。
c) 根据网络发展情况,适当保留2~3组主扰码以备网络扩容。
d) 尽量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划分地域,以节约扰码资源。
e) 确定网络提供的业务、容量、覆盖。
f) 结合地域特点合理确定主扰码复用距离。
3.3 频率规划
WCDMA网络可以提供多种业务,3G系统的站间距密集市区只有300 m左右,使得无线环境更为复杂,CDMA系统特有的导频污染、特定地形的越区覆盖等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室内网络的频率应该结合室外网络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结合不同的场景,从组网方式的角度分析,WCDMA网络室内外覆盖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同频组网、异频组网和混合组网3种方式。
3.3.1 同频组网
1) 适用范围
同频方式适用于外界干扰较小,如小型楼宇(10层以下,即宏站站高小于40 m的区域),封闭型娱乐场所、地下停车场、电梯覆盖,楼宇高度相对较低的大型超市、展览馆等。
2) 优点
节省频点,室内与室外基站没有硬切换,室内室外系统发生软切换或更软切换,充分发挥WCDMA软切换的优势。
3) 缺点
室内室外同频干扰,需要控制室外网络对室内分布系统的干扰,尤其是在建筑物的窗口区域。WCDMA网络合理软切换比例应该介于30%~40%之间,软切换比例过大会开销过多FACH的资源。
4) 信源选择
可采用的信源有光纤直放站、RRU及Node B。
5) 该类站点的特点
a) 人流量大;
b) 建筑结构复杂;
c) 室外信号干扰小;
d) 站点高度小于40 m。
3.3.2 异频组网
1) 适用范围
异频方式主要适用于干扰较大,异频污染较严重的场所,如高层宾馆、大型娱乐场所、高档写字楼。对于高度40 m以上的楼宇,建议采用异频覆盖方案。
2) 优点
室内室外系统之间干扰较小,基本没有容量损失。
3) 缺点
室内室外系统之间硬切换,切换成功率相对软切换低一些,根据测试结果,压缩模式的切换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4) 信源选择
采用的信源有光纤直放站、RRU及Node B。
5) 站点的特点
该类站点的特点是人流量大;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室外网络信号比较杂乱;站点高度大于40 m。
3.3.3 混合组网
1) 适用范围
对于中高层干扰比较严重且异频切换区域无法设置在大堂出入口的室内大中型项目与低层信号泄漏较难控制的大中型项目,建议采用同异频混合组网方式。即低层采用室内外同频覆盖,高层采用室内外异频覆盖。
2) 优点
不仅能够克服中高层室外干扰,而且在低层切换较频繁的区域仍然能够利用软切换等获得良好的网络性能,既可保障覆盖质量,又可保障覆盖容量。
3) 缺点
方案设计相对复杂。
4) 信源选择
采用的信源有光干放、RRU及Node B。
5) 站点的特点
该类站点的特点是人流量大;建筑结构下面为裙楼,上面为高层(如上海恒隆广场);建筑面积10万m2左右;站点高度大于40 m。
3.4 切换策略
结合WCDMA室内外网络频率规划的方式,室内分布系统的切换方式可分为:同频切换、异频切换2大类。
3.4.1 同频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