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6G技术大会 - 分论坛F:空天地一体化

2024年4月16-18日,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以“创新预见6G未来(Better Together, Better Future)”为主题将在南京召开。大会将聚焦八大前沿方向,深入交流6G研发成果,共推6G前沿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期3天的会议中,包括1场开幕式大会报告、8场分论坛、1场国际论坛。

其中,“分论坛E:未来业务与应用猜想”将于4月18日上午9:00 - 12:00举行,C114将在现场对本次会议进行图文直播。

更多大会报道和直播,请访问 专题报道 | 2024全球6G技术大会
图文直播
2024-4-1 16:34:00
创新预见6G未来

2024年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将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C114通信网将在现场为广大读者带来本次大会的全程直播。


2024-4-7 15:04:58
时间:4月18日 9:00-12:00

论坛主席:陆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执行主席:张钦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主持人:张钦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09:00-09:20
主旨演讲
陆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09:20-09:35
主题演讲
汪春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指挥系统高级副总设计师、科技委副主任

09:35-09:50
主题演讲
陈岚,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董事长、总经理

09:50-10:05
主题演讲
卜智勇,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CEO

10:05-10:20
主题演讲
李建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0:20-10:35
主题演讲
孙智立,英国萨里大学教授

10:35-10:50
主题演讲
张钦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0:50-11:05
主题演讲
康绍莉,中国信科高级技术专家

11:05-11:20
主题演讲
吕荻,是德科技资深无线解决方案专家

11:20-11:35
主题演讲
蔡存一,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监

11:35-12:30
圆桌论坛
主持人:
王野,鹏城实验室宽带通信研究部空天技术研究所所长
嘉宾:
陈忠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研究员、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
吴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薛凯,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体专业设计部部长
刘会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责任总工程师
高西奇,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程锦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技术经理

2024-4-18 10:00:30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陆建华

陆建华强调,网络架构仍然是关键之关键,通信资源永远是基础之基础。6G的战略需求是填补数字鸿沟,截至2024年2月,全国已建成5G基站超350万个,西藏地区5G基站部署仅1万个,偏远地区基站较少、宽带覆盖能力不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急需宽带信息服务。6G移动通信从地面2D网络发展成天地一体3D网络,基础设施拓扑多尺度变化,但是天地网络一体融合需要解决在哪融、怎么融和融合后性能相互制约如何处理等问题,宜根据新时代通信网络的发展需求来规划,发展新理念、构建新格局。

2024-4-18 10:07:56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董事长、总经理 陈岚

NTN是一个多层网络的构建,利用GEO/LEO/HAPS实现覆盖扩展。其中,HAPS离地面只有20公里的高度,所以速率比较高、时延非常低。但是需要考虑如何实现远距离空口设计,如何跟地面网络高效频谱共享,以及如何做好互联互通。例如,使用毫米波可以提高HAPS吞吐,但是由于高路损和PA非线性,毫米波的覆盖范围受限;为对抗高PAPR需要引入较大的PA功率回退,将导致毫米波覆盖范围仅限HAPS下方约5公里的范围。对于上述问题,都科摩已经取得积极的研究进展。

2024-4-18 10:39:45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CEO 卜智勇

卫星互联网,作为6G愿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张面向全球的通信网络,更是一张具备原生AI能力、原生数据能力的感知网络,通过承载各种如气象、导航增强、手机直连、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光通信等新载荷,感知地理、海事、环境、水文、车联网、航空等大量多样化信息,以“上帝视角” 获取全球范围种类丰富的海量数据。同时,随着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高速发展,近地轨道布满十几万颗卫星,这将带来频率干扰、空间碰撞、空间路由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探索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024-4-18 10:41: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李建军

构建面向智能OMC的MSC(Mega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系统可以实现网络的智能化管理,增强MSC系统在任务响应、故障预测和自愈等方面的能力;融合天基算力网络的巨型星座系统能够为计算密集类业务和时延敏感型业务提供端到端的高性能传输和计算服务;设计一种适应空间环境效应的MSC系统,可以快速恢复网络或链路损坏,延长卫星寿命,使MSC系统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高能效低成本的MSC星座,可以在保障高效的服务基础上,获得经济的全球建设,维持星座系统的经济运行。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