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将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C114通信网将在现场为广大读者带来本次大会的全程直播。
2024年4月16-18日,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以“创新预见6G未来(Better Together, Better Future)”为主题将在南京召开。大会将聚焦八大前沿方向,深入交流6G研发成果,共推6G前沿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期3天的会议中,包括1场开幕式大会报告、8场分论坛、1场国际论坛。
其中,“分论坛H:可信与安全”将于4月18日下午14:00 - 17:00举行,C114将在现场对本次会议进行图文直播。
2024年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将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C114通信网将在现场为广大读者带来本次大会的全程直播。
论坛主席: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
执行主席:季新生,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无线安全方向首席科学家
主持人:季新生,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无线安全方向首席科学家
14:00-14:20
主旨演讲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
14:20-14:40
构建新一代网络云底座的思考
赵慧玲,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网络与业务能力(TC3)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
14:40-15:00
Emerging security and privacy challenges in 6G
Suresh Nair,3GPP安全工作组主席、诺基亚贝尔实验室杰出技术人员
15:00-15:20
6G安全候选关键技术探讨
魏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15:20-15:40
6G内生安全架构展望与潜在关键技术探讨
李安民,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云网基础设施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5:40-16:00
“点-线-面”构建6G内生安全体系
粟栗,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6:00-16:20
主题演讲
刘斐,华为首席网络安全首席研究员
16:20-16:40
主题演讲
Mohammad Shojafar,萨里大学网络安全专业高级讲师(副教授),网络安全和pRIvacy实验室(SARI LAB)负责人
16:40-17:00
弹性可信的6G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徐晖,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技术总监、IMT2030推进组网络组安全子组组长
17:00-18:00
圆桌论坛
主持人:
季新生,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无线安全方向首席科学家
嘉宾:
陶小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鹏城实验室研究员
徐雷,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部总监
朱伏生,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
乔思远,奇安信集团副总工程师
移动通信行业,电信基础设施故障频繁/不可信,云网“黑天鹅”事件频发,凸显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交织叠加,6G不仅继承云化服务未解决的内生安全矛盾,同时还叠加人工智能、通感融合、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新质安全挑战,同时开放供应链问题严重威胁6G安全。
为此,邬江兴院士对全球6G安全可信发展提出8点倡议:安全可信是6G的基石底座,内生安全能力是6G本质要求,内生安全架构可支持开放负责任的供应链,6G安全应具备内生的网络韧性/弹性,6G安全应具备无线内生安全能力,6G安全应具备抗量子攻击能力,6G安全应具备迭代自演进能力。
云化核心网稳定性低于传统机框+板卡架构风险。因为云化引入更多层级,串联之后,可用率降低;引入开源,增加代码不确定性,降低稳定性;网元数量和接口增多,业务流程变长,降低可靠性。亟需针对云化核心网安全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进行针对性优化提升,以安全可靠、弹性敏捷、极致性能为基石,以高效运维、资源多态、绿色节能技术为加持,打造高稳可靠、敏捷高效、绿色低碳的统一电信云。
6G提出了新的愿景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面对新需求,网络需要具备更强的韧性、更高可靠、随时可用,由此也带来全新的安全风险。例如接口监管的缺失引发安全和隐私问题,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设备的复杂化都会带来安全挑战。需要3GPP这样的组织,共同制定一个更加灵活统一的安全标准。“除非多方携手合作,否则无法建立统一良好的标准,也就无法保障更好的网络安全。”
6G安全应具备可定义、原生、自主、协同等特征,以适应复杂业务和异构柔性网络的安全需求。具体来看,按需定义:安全随网络动态定义、定制,满足不同场景需求;能力原生:与网络功能高度融合,原生支持信任、防御、监测等安全能力;自主决策:对网络状态、安全态势持续感知、预判,基于AI技术自主、动态调整安全策略;协同控制:不同网络域、各种安全能力联合协同控制,形成纵深防御体系。与此同时,6G时代还需要积极应对全云化、软件化架构下的安全;AI广泛应用的安全风险;空天地一体化架构下的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